他們在這場計畫中聽藝術家的聲音,也傾聽自己的聲音……
拜訪新竹在地藝術家
「親愛的說書人」成果展隱身在新竹市一處清靜的巷弄舉行。我從台北過來,在地的計程車司機得輸入地址,才找得到「大碩藝境」這個專業的藝文空間。
由清大藝術研究所的徐若鈞、廖苡秀、官訓宏三位同學提出的「親愛的說書人」,去年獲得台積電青年築夢計畫補助。不過他們最初的構想是推著一台茶車,到公園陪在地的長者聊天,以一杯茶換一個故事的方式,談新竹的近代發展;由於此構想和形式與某團隊重疊,他們改弦易轍,縮小範圍,針對自身熟悉的藝術領域,以「推薦接力」的方式,完成拜訪趙小寶、呂燕卿、徐素霞、莊志輝、姚植傑、程振文六位新竹在地藝術家,希望汲取他們在創作的堅持與努力,以訪談拍攝、出刊成冊的方式呈現出來。
我覺得他們對於更改過的計畫是興奮的。展覽前夕,「親愛的說書人」臉書貼出一則訊息,「今兒個是向老師們載畫的好日子,老天爺也非常幫忙地讓我們將所有作品載到展場時才下雨。如果搬作品時不小心跌倒,請放心,我們會讓自己先跌倒,用生命守護老師們的作品。」
我跟三位同學相約在展場看成果展。與我一直保持聯絡的若鈞第一個到,她談到前幾天搬畫的心情,既興奮又激動;年輕的她也辦過幾次個展,但從沒像這次這麼緊張。
「大碩藝境」這棟樓共三層,一樓有年輕藝術家泛黃的手稿,從模糊的鉛筆字跡看得出年代久遠,若鈞以驚嘆的語氣說,「若不是這次的計畫,挖掘不出這份珍寶。」二樓是辦公室,我們的訪談在這裡進行;三樓有雕塑與繪畫結合的創作,右側有幾排椅子,可讓民眾觀賞藝術家受訪的影片。
三位是藝術系的同班同學,從小到大得過不少獎。然而藝術對我來講卻是深不見底的知識,我能想到最近跟藝術相關的訊息,是前年美國影帝勞勃狄尼洛為藝術學院所做的一場演講;他先是說,「恭賀你們畢業了!」下一句是,「但你們也完蛋了!」因為很多藝術系學生畢業即失業……然而三位即將畢業的藝術系學生對以上這席話反應並不悲觀;我猜他們看到了曙光。
作為窗口與我聯絡的若鈞坦承投入計畫之初,純粹是想從撰寫論文的壓力中出來透透氣,沒想到執行計畫沒那麼容易,她要與許多陌生人討論,溝通過程要化解很多歧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若鈞回憶採訪趙小寶老師,聽他講看梵谷的畫會落淚、代表台灣到大陸黃河邊參加寫生的種種……「我離開後在馬路的機車旁停頓好久好久,『我們剛剛都聽到什麼啊?』」感覺被困在自己的世界裡太久,原來很多事情要往大世界的方向想……」言談中有茅塞頓開之感。
苡秀看得比較多,她發現多數藝術家生活簡樸,甚至自己種菜和水果,「慾望不高,但書很多。」另外他們多在自家工作,不論家具擺設,觸目所及都是作品,她以羨慕的口吻說:「如果我的家長得這樣那該多好!」
苡秀當時指的是莊志輝的家,我聽到這兒,很外行地打岔提問:「連廚房用具都是藝術品嗎?」苡秀愣了幾秒,用疑惑的眼神看向旁邊兩位同學,「莊老師的家有廚房嗎?」語畢,大夥哈哈大笑。
逃回老師口中的時代
其實莊志輝正是若鈞的啟蒙老師。他人生中僅有的一年教學經驗裡,若鈞剛好是他的學生,「多年後老師已經躍上國際,如今師生面對面談藝術,感覺很神奇。」
這一天,若鈞侃侃而談。她自謙地說,由於平日作畫少講話,拙於言辭,但拜訪徐素霞時,老師告訴她,「妳要講妳的畫,介紹妳畫裡的特色,妳追求什麼?想什麼?為什麼?」她這才了解,語言也是一枝畫筆,從此多了一點「說話的勇氣」。
訓宏個性沉靜,身材偏瘦,他幽默地說,他這種「型」容易激發像呂燕卿、徐素霞兩位老師的母愛,因為她們看到他,總想拿食物給他吃。但話鋒一轉,談到近幾年的心境,他變得嚴肅。儘管像莊老師那樣做個專職的藝術家是學藝術的人夢寐以求的,不過訓宏認為,「很多人還是被現實擊敗。」但他仍看到另一種現象。他說,很多學長明明就上班賺錢,但絕口不提工作;不管聚會或透過網路只分享自己的創作,使得朋友以為他們是專職於創作的藝術工作者……或許這些例子可以解讀為,「他們的心還是在藝術,也只願意表現這一塊給別人看。」
拜科技之賜,他得以從網路、手機瀏覽別人的人生,「我明明了解不是自己想做的,卻像中邪般不可自拔。」這個計畫成了他逃避的居所。他解釋所謂的「逃避」,是逃回老師們口中的時代;所謂的「居所」,是老師們筆下的畫。他感性地說,「我們有一天也會消失,所以這個計畫的成果,將會是後人閱覽的遺書。」
訪談尾聲,時近中午,前來看展的民眾愈來愈多,三位同學盡責地上前擔任解說,娓娓道出每幅作品背後的故事和藝術家創作的心路歷程;自信在他們的臉上表露無遺。
我停在三樓。對藝術門外漢的我來說,這展場最吸引我的,是三人拜訪藝術家時設計的一段給年輕人的建言,他們把一、兩個小時的訪談濃縮成十分鐘精華,簡潔有力。例如年近七旬的趙小寶以懇切的口吻對後輩說,「做一件你喜歡的事,至少你快樂,覺得有意義。」程振文創作之餘也喜歡帶領學生一起思考,「我們一生一定有好多次想爬牆,但又擔心爬牆會被罵的時候;如果牆外是你想去的地方,你會怎麼做?」
若鈞說,他們理解的「說書人」是在路邊說故事,聽別人的故事再經轉換呈現出來,傾聽者與說書人兩者的關係互相交錯。他們在這場計畫中聽藝術家的聲音,也傾聽自己的聲音,這是以前沒有過的經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