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有兩部車,一台是有開才發動,另一台則不管有行駛或沒行駛,都一直保持著熱車狀態,請問哪一部得提早修理呢?
這會不會太誇張?
午後友人講了一則發生在她親戚身上的事,想聽聽我的看法。
「我這親戚在一家大型金控擔任理財專員,數天前剛用完午飯,突然接到一通來自幼女托兒所的電話,告知有位潘先生要探訪她女兒。剎那間,她感覺手腳一陣冰冷,來不及聽完便急忙囑咐:『我沒有什麼親友姓潘,請問現在這位先生還跟我女兒在一起嗎?無論如何都非得留住他,我立刻過去!』
「電話一掛,顧不得下午還約了客戶,她只跟主管打聲招呼就衝出銀行,深怕去得晚了,女兒會被那個潘先生給拐走。下午兩點,還沒到放學時段,親戚說或許是那托兒所門口跟平日來接小孩的車水馬龍有些差距,所以明明到了校門口,她卻一時間沒認出來。我猜她是救女心切,但你覺得這會不會太誇張?」
「後來呢?」我問。選擇以反問替代回答,大概是已習慣在尚未了解前不下定論。
「按了鈴,門一開,她就直衝教室。迎上前來的園長忙道:『○○媽媽,別急別急,○○已經回教室上課。那位潘先生說他還有急事,留了個口訊託我向妳問好,他說他是……』園長話沒說完,我這親戚竟歇斯底里地吼:『怎麼讓給他跑了?我不是說請你們設法留住那個罪犯嗎?』
「你相信嗎?她完全不顧理專形象,甚至忘了考量教室裡還有一群正在上課的孩子,瀕臨失控地大叫:『我現在立刻要見○○!』」
友人講到這邊,刻意等了等我的反應。見我沒有接話,冷不防冒出一句:「心理師果然是見怪不怪。」
驚弓之鳥的狀態
「不是啦!我覺得妳的親戚並非執意這麼激動,她可能已經長期處在驚弓之鳥的狀態,所以有此反應。」想到美國心理學家G. Allport曾提到:每個人對環境刺激會有其「特定的反應傾向」(predisposition)。他還認為正因每個人存有其特定的反應傾向,所以某件令甲生氣的事情,說不定會讓乙樂不可支。「聽聞朋友去探望妳孩子,也許妳只覺得有點驚訝,但對妳親戚而言,卻能誘發大量的不安。」
「誘發大量不安?不至於吧,我跟她很熟啦!後來知道那位姓潘的是她之前一位離職的同事,整件事不過是虛驚一場。」友人覺得沒那麼複雜。
我決定反問:「妳跟她真的很熟嗎?我猜要不是她小孩有走失之類的經驗,就是她自己在孩童時曾遇過什麼驚恐的事情。」
只見友人突然張大了嘴,錯愕地問著:「你、你是怎麼知道的?」原來她知道親戚的幼女○○在三歲時的確曾被人抱走過,還好當天立刻找了回來。而且也依稀記得親戚說過在自己童年有過跌入圳中,幾乎小命嗚呼的恐怖回憶。
被友人如見半仙的眼神給盯著,感覺自己的推論彷彿中了樂透。得意之餘便畫了一個大腦結構圖,說了一堆杏仁核(Amygdala)與海馬迴(Hippocampus)等專有名詞來解釋情緒記憶對人的影響。
光熱車卻不開車
友人一臉似懂非懂,肯定是我講得太過學術。突然想起她最近剛買車,便提了「熱車」的比喻:「記得小時候父親要開車前都會先將引擎發動一陣子,問他為何這麼做,他說先發動一下再開車對引擎比較好,這叫熱車。假如有兩部車,一台是有開才發動,另一台則不管有行駛或沒行駛,都一直保持著熱車狀態的話,請問哪一部車子得提早修理呢?」
友人想都沒想就回答:「怎麼能沒事一直熱車呢?這樣車子很快就會壞。還有,現在的車都是電腦啟動引擎啦,已經快沒有熱車這回事。」
「喔喔,我了解了,不過我想說的是:那位理專親戚的大腦,其實不時都處在熱車的狀態而不自知。或許這樣可以比較有戰鬥爆發力吧,但長時間緊繃到連自己都沒有發覺,情緒當然容易高漲,久了恐怕連她身子也吃不消喔。」
後來得知那位理專不久前才跟老公一起去看高檔名車,留下個人資料時覺得那個業務有點不正派。唉,一直熱車的大腦,難怪一接到園長那通電話,就「直覺」自己的個資被賣,壞人找上門了。
容易激動的性格或許難改,但與其老是處於雜念叢生(熱車),記得不如跨出行動(開出去兜一兜),這樣大腦就不會因「過熱」而當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