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有幾次在診間把患者弄哭的經驗(當然不是因為打針),但這幾位之後卻與我保持不錯的醫病關係……
在台灣看病非常方便,不管是診所、教學醫院甚至是醫學中心,只要一卡在手(健保卡),就可以掛號排隊,不像國外,要到醫學中心往往需要經過幾次的轉診;但也因為看病如此方便,醫院候診室常常人滿為患,即使醫師想多花一點時間在眼前的患者身上,聽到外頭的窸窣聲:「怎麼看這麼久?已經等一個多小時了。到底還要多久?要去接孫子下課哩!」難免心裡有壓力,把該問完的病史問完,解釋需做的檢查或是開立的藥品後,便無法再讓患者多留一秒。
於是,接著又聽到有人抱怨等一、兩個小時才看幾分鐘而已……其實醫師也是有苦衷的,患者永遠不知道最後一個進入診間的人臉有多臭啊。
找出腎功能惡化主因
一般而言,病人進診間是看「病」,但更精準地說,是來醫治「症狀」的,如頭痛、頭暈、胸悶、心悸、腹脹、頻尿或失眠等,甚至是「全身不舒服」。這種狀況有可能是疾病的併發症,不過更常見的原因是心理壓力所致,倘若多聊幾句,患者就有機會慢慢吐露長久以來的心事,不但對醫師找出病因有幫助,患者對醫師所開的藥物也會更有信心。印象中,我曾有幾次在診間把患者弄哭的經驗(當然不是因為打針),但這幾位之後卻與我保持不錯的醫病關係。
有一位是六十幾歲的阿姨,慢性腎臟病第五期,接受規則的門診追蹤。某次回診發現她的腎功能惡化很快,最近兩周的血壓也都很高,問她哪裡不舒服,答案卻都是「還好」,但臉上就是感覺有事。細問之下,才曉得最近她女兒想結婚,但她覺得女兒的對象工作不穩定,持反對意見,母女倆鬧彆扭,阿姨一直睡不好,血壓也控制得很差。
語畢,阿姨傷心落淚,說女兒長大就是別人的了。還好診間護理師馬上遞了面紙,不致讓地上濕了一片。我想了想,回應道:「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兒女幸福,但幸福是什麼卻只有自己最知道。兒女已經成年,也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妳就先把自己的身體養好,等著抱孫比較實際!」
聊完後,阿姨似乎放鬆了些,承諾會好好保重。下次回診時,她的睡眠逐漸正常,腎功能果然也改善了,和女兒的關係更是回復了;重點是,三個月後,阿姨居然送來她女兒的結婚喜餅,說看女兒開心,她也跟著開心。不過,我不太開心,因為喜餅讓我胖了三公斤!
陪診的人也需要關心
另外有一次,是一位四十歲左右的大姊,陪三十六歲的弟弟來看病,但弟弟的症狀幾乎都由她交代,大姊也直說在家除了要照顧媽媽,還要照顧弟弟、弟媳,難怪自己累得脾氣愈來愈差,經常罵人。聽她說話,不難想像她在家發號施令的樣子,儼然是個大姊頭。
我對她印象深刻,下次她陪弟弟回診時,便提及能體會她照顧長輩的辛苦。這話打開了大姊的話匣子,主動說起媽媽在年輕時離開了爸爸,但爸爸臨終前特別囑咐她要照顧弟弟,同時希望媽媽年老時也可以一樣地照顧她。說著說著,大姊流淚不止,原來強硬的外表是撐出來的。後來,大姊陸續拿了一些鎮定的藥,弟弟也跑來向我道謝,說姊姊開始吃藥後,罵他的次數大大減少。
看診的過程中除了看病,還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人,而醫病之外,我更喜歡醫心,因為患者心情開朗後,才能照顧自己,甚至照顧其他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