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年前我因為好奇,首次答應朋友赴約,連遊戲名稱是什麼都搞不清楚,便獨自被關在塑膠隔板製成的密室裡面;眼前有三個大小不一的磚塊,門被一個三碼的密碼鎖鎖上......
說到密室,我會直接聯想到愛倫.坡的《莫格爾街的兇殺案》。這篇在1841年發表的短篇小說,可以說是虛構密室案件的始祖,它在1954年被改編拍成3D電影,使得原本只能在紙上躍然的驚悚故事,從平面進入了立體。
時至今日,想身歷其境一個故事,方法已不限於閱讀與3D兩種,例如「實境逃脫」便是熱門的形式之一。所謂實境,就是由舞台設計師等相關的專業人士,直接打造出真正的密室,並設計好故事情節、機關與謎團,讓數名玩家直接進入其中觀察、接觸、破案與逃脫。
塑膠變實木,密碼鎖變電磁鎖
數年前我因為好奇,首次答應朋友赴約,連遊戲名稱是什麼都搞不清楚,便獨自被關在塑膠隔板製成的密室裡面;眼前有三個大小不一的磚塊,門被一個三碼的密碼鎖鎖上,密碼估計跟磚塊有關,但該怎麼推理出數字與順序呢?
我一籌莫展,只好將數字全都試一次--縱使那搖搖晃晃的塑膠門看來可以輕易被我一腳踢開。在試到一百多時,另一側的隔板竟然被拉開;原來,還有側門可以讓隊友從外面解鎖的營救機制。
大家從自己獨立的密室脫逃後,便集結在一起合作。像我這種探險新手常會追著無用的線索,好在我們有一位經驗老道的隊友,可以引導大家穩定連續的解題,那場幾乎都靠他破關。到了遊戲最後的謎底揭曉時間,我才知道自己那道鎖的關鍵,是要由輕到重去感受三個磚頭的重量,相信生活中常買菜的人必定能順利解開此鎖。
到了今年,我玩到一個類似的逃脫叫「奪命鎖鏈2」,忽然發覺遊戲演進了。我被關在一個有賭桌的房間,有兩扇看來無法暴力破壞的厚重木門,與不知該輸入幾碼的電子鎖,牆壁漆有通往某個方向的血跡,耳朵聽見的是優雅的古典樂……臨場感十足。
至於該如何逃脫,我無法透漏得太多。只能說,要先在賭桌上找到離開自己房間的線索,之後到了大廳,再根據劇情去解決靠感應的電磁鎖、程序繁雜的方向鎖等等。這次,我雖然也被搭救,卻意外發現了跟光線有關的某些線索,對全體成功逃脫有幫上一點忙。
室內到戶外,舞台劇演員也上陣
一般的密室逃脫通常會有一位工作人員跟隨在後,在限定時間內提醒我們:「要不要用提示?」「這裡再想一下吧。」……試想,當這種角色消失,換成一群專業的舞台劇演員,由他們扮演推進劇情的角色與提供線索的人物時,遊戲會變成怎樣呢?
最近跟朋友組隊玩的「革樓」,任務與謎團就是由演員們真實地在故事情節中交付給玩家,闖關起來會更認真、更有使命感。這回最驚悚的,是在我們雙手被銬的狀態下,還得眼睛閉起來給飾演管理者的演員餵食不知名糖果,說是吃了才會「乖乖」。在演員大聲霸道地說︰「吞下去。」我假吞掩飾,並趁機將糖果偷吐在手中滑入右褲袋。心想真吃也太逼真了吧,沒機會看那是什麼糖。
接著劇情竟讓大家被轟至戶外,得在巷弄中尋找蛛絲馬跡、躲避演員扮演的警察追緝,再安全返回室內才行。過程中,我解開一組文字謎,跟上次好運發現光線謎是不同的,第一次腳踏實地解到謎,原來是這種感覺。
遊戲結束後,我從右褲袋中拿出手機來滑,發現手機沾上了一坨咖啡色的謎樣黏稠物,「啊,是那顆乖乖糖,融掉了。」朋友見狀則說︰「那巧克力很好吃啊,你幹嘛不吃?」哎呀,誰教遊戲演進得如此逼真呢?
最近朋友向我熱情推薦一款與秦朝古墓有關的密室,據說遊戲進化成雙路線。但,所謂的雙路線,是探險到一半要兵分二路嗎?還是說大家只能選擇闖同個路線,但不同路線會有不同結局呢?我也不曉得,因為在聊天時多語帶保留、防止爆雷。但沒關係,反正我已經開始為這次的考古行動招募冒險夥伴了。
遊戲小補帖在進行密室逃脫前,若能招募不同特質的成員,將有助於遊戲進行。例如「奪命鎖鏈2」的謎與鎖相當多樣化,不但需要邏輯思維強的成員,也需要立體感好、看得出3D圖像的伙伴,或是願意念出線索內容,樂於分享的大嗓門……像我可能正好因為個子較高,所以發現那個光線鎖。
另外,有的遊戲是限時限量的,例如「革樓」因為製作遊戲的工作室要與演員們簽約,還要考慮獨棟場地的租期,現在已經玩不到了。值得一提的是,在遇到闖關團隊卡關時,演員們其實內心早已備有不同狀況的劇本兩到三套,可以自然地帶領玩家們接回劇情,非常用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