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我與人類學者中村無蝶結縭,從此展開屢居屢遷、浪跡四方的生活。
十二年來搬遷過九次,住過十三間不同的房舍,
踏察訪問過三百個出售中的物件……
林芙美子的終點站
日本作家林芙美子的自傳小說《放浪記》,曾被改編搬上舞台、拍成電影。她的人生旅途不時地投宿在不同的小旅店,與不同男子發生似真又假的短暫戀情,並大膽地描寫女子旅途中捉襟見肘,為了存活下去的各種手段。與同時期的作家比起來,她既不是家學淵源,也沒有門派顯赫的宗師提拔,完全靠苦讀苦學及人生經驗成為暢銷作家。
林芙美子曾一個人經由朝鮮到中國大陸,並搭乘西伯利亞鐵路,千辛萬苦抵達巴黎。她有浮浪女作家的傳奇名聲,然而倦於浮浪的她,最終決定定下來,為自己蓋個有瓦的家。
從小過慣流浪生活的林芙美子,與畫家手塚綠敏結縭後領養一子。她說:「看過許多房子,我特別喜歡京都的數奇屋建築,尤其是它們的屋瓦。對一個旅行者而言,無論是徒步遠望山村,還是搭列車經過國際城市,最吸引流浪者的就是五顏六色的屋頂。」
後來林芙美子為了蓋個仿茶僧文化的數奇屋(又稱數寄屋),找職人一起到京都參觀各種老建築,最後在畫家先生手塚的協助下,畫出了設計圖。她蓋在東京新宿區的人生終點站,後來也在她逝後變成了林芙美子紀念館。該館就像她的人生般,表現飄泊作家不可多得的想像力,幾乎把和式建築的多重架構全表現在屋頂上。
數奇屋起源於京都,是京都禪茶文化的設計,用以表現茶僧修行的苦澀傳奇。原本是四疊半的獨立茶間或茶室,後來變成京都豪族喜歡的建築品味,除了講究庭園的借景,還有屋瓦的夢幻。
曾經到中國旅行的林芙美子,在她的旅行記裡提到中國建築的「甍」(いらか)特別美。「甍」是日本人發明的漢字,意思是那些飛起來外翻的裝飾瓦,這個字也充分表現了日本人對於屋瓦的鄉愁。
甍,守護傳承一家人
最近看了一部電影《灣生回家》,其中有一位灣生描述她跟隨父母初回日本,被收容在一個鄉間的寺院裡,她每天望著寺院屋頂上的裝飾瓦,不知不覺就哭了起來。這樣的鄉愁,我家的無蝶老先生也不輸人,他在選購物件時特別看重屋瓦,而且能一眼看出其產地,甚至指出是一文字瓦、鬼瓦或是瓦當等,那些唯有職人才明白的奧義。
事實上,屋瓦建築無論是和瓦還是進口的西洋瓦,它們都兼具了防火、防震及防水的特性。過去,日本的民家多以茅草、檜木片鋪設屋頂,即使燒瓦技術隨著遣唐僧傳到了日本,最初也只准寺院或貴族蓋設。一直到江戶時代以後,因為建物密度高,火災頻傳,幕府才開放庶民百姓使用,開啟了屋瓦與民家融合的歷史。
我與無蝶曾經在栃木縣某知名高爾夫球場旁,看到一個仿合掌建築的豪邁物件,屋主因為熱愛和式木造建築,從年輕時就收購各種高級木材,為的是有朝一日用自己的建材請人蓋個理想的數奇屋。
屋主與林美芙子的想法一樣,為了蓋個數奇屋的合掌建築,用了好多根八寸寬梁柱。然而,我們去看這個出售中的物件時,明明這個物件已經蓋了七、八年,內外卻怎麼看都是未完成品--超過百坪的庭院尚未鋪設,也沒有什麼植木,屋內起居室的挑高設計,則需要再加個天花板才能保暖。
知道高級建材會加扣固定產稅(相當台灣的房屋稅)的無蝶,心裡有底地問了賣主每年固定產稅多少錢?對方回答二十七萬--如此高額的稅金,讓無蝶一聽就打退堂鼓。
不過,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起居間放著「圍爐□」不用,屋主卻燒著鑄鐵柴暖爐的「不經濟性」,讓我們覺得會跟不上現屋主的「生活水準」。
這物件雖然不夠經濟,但它豪邁的瓦片可發揮了防火防震的功能。我們去時剛好是東日本大地震過後的秋天,男主人描述,大地震當天他恰好有朋友來拜訪,家裡於是燒著暖爐。結果,天搖地動之際,那美製的大型鑄鐵暖爐就像個著了火的殭屍般在原地跳動,他們夫婦與朋友奪門而出,等地震停下來回到屋內,發現鑄鐵暖爐依然在原地燃燒,慶幸它沒有倒下進而引發火災。
無蝶在回程的路上對我說:「今天看的物件,若蓋時選擇茅草屋頂、樹板屋頂,大地震當天保證化為灰燼。」
這時我也想到,「甍」所指的夢中之瓦,其實也指涉著守護傳承一家人的屋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