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選擇本來就很難界定孰為最好;重點是,能不能鍛鍊自己擁有選擇的勇氣……
該買哪台好?
「這輛開起來的確很不錯,但怎麼感覺旁邊這台更威?」以為試車滿意就能做出決定,不料回展示區後又舉棋不定。
「啊!旁邊這台是我們家的經典款,開在路上超、吸、睛!」業代順手一指,「長車頭的車身比,讓這台休旅車更顯跑車風……」
「不過,車這麼大……嗯,在停車跟過小巷時,恐怕會稍微費神。」咕噥呢喃時驚覺自己如此認真考慮種種困難,難不成是心動到了必須「抵擋」的程度?
「這部車真的好看,雖然稍微大了點,但喜歡的話,折扣還可以商量。」業代隱約透露令人驚喜的降價空間,只是這「好消息」卻為陷在掙扎的心更添躊躇。
「那我回去好好考慮。」感覺腦袋運轉有些吃緊,有必要暫停一下。但才離開經銷處,就發現認得多種車款,居然成了駕駛時的華麗負擔。「前面那輛OO好像也不錯!」「左邊那部XX的車寬是多少?」「剛竄過去的那款OX不知馬力如何?」舉目所見,心念隨之四竄。
買車應該是件開心的喜事呀,怎麼大腦在返家上網查詢更多資訊後,反而遲遲下不了決定,有種「要爆開」的難受?
心理新陳代謝
社會學家Renata Salecl指出,「做選擇」在某程度上意味著「必須放棄其他的選項」。這也是為何人們在面臨做出選擇時,往往會感到一陣焦慮。捫心自問,我會不會是跨進了「想做出最正確選擇,讓日後不會後悔」的牢籠啊?
理智上,清楚自己只是要換一部小型休旅車,吸不吸睛不在考量中。但不知為何,愈想說服自己就按原計畫下決定時,駕馭那較大車款的威風畫面就更揮之不去。也不知自己這樣正不正常?某天早上發現前方赫然出現該車款時,我甚至刻意調整車速與車道,就為多看「他」幾眼。
想到完形心理治療大師Perls曾以「進食歷程」來類比「心理新陳代謝」(mental metabolism):人們咬下自身能夠咀嚼的物體(無論是食物、觀念或者關係),吞嚥並消化(使其成為生理與心理養分,並將殘渣排出)。這位大師更提到:如果個人與物體的接觸受到「阻擋」,那麼就可能會形成帶有「後遺症」的進食模式(藉此比喻「心理新陳代謝」出狀況)。依其所言,如果執意抵擋駕駛拉風大車的心動,逼自己理智地照原訂計畫下單,那日後說不準會在心裡留下什麼「後遺症」喔!
為了不讓自己處於無謂的思緒交戰,心一橫,就去試乘那超、吸、睛的大車吧。
原來選擇學問這麼大
就這麼「貨真價實」地當了半小時的大亨,完全能感受到,這車非常適合一早先直奔高爾夫球場揮桿球敘,然後駛往企業總部主持會議的大老闆(當然有專屬車位),等忙碌大半天後返家,愛車早就穩當停在車庫裡(旁邊還有兩部不同功能的名車)。
將車開回經銷處熄火的同時,也心滿意足地返回現實。畢竟擔任臨床心理服務的我,有好幾個單位必須奔波;社區車位得輪流抽籤不說,日常鑽小巷與找車位時,恐淪為「啵棒」車子的奴隸。
「我選擇,是為了探索我是誰。」結束此趟試乘,Sheena Iyengar在《誰在操縱你的選擇》的一句話突然浮現腦海。
買大車的衝動是放下了,但當愈多友人(特別是男性)得知我有換車計畫後,各個都超熱心地給予警告與推薦。這下我又再度身處資訊爆炸中難以抉擇。其實這狀態很符合Sheena Iyengar有關「果醬口味」的研究結論:當選項數目超過七項時,不少顧客反而因為難以選擇乾脆不買。
在友人的協助下,我列出了五輛符合需求的車款(偷偷預留兩部的空間,等待明年初的新車發表),決定有空就去試乘看看。也仔細把Sheena Iyengar《誰在操縱你的選擇》再翻了一次。
「有時選擇就是不夠,有時選擇又太多了。」
「人生還能夠選擇,的確令人振奮,但能夠選擇並無法解決人生所有的問題,更無法滿足所有的需求。」
作者在書末更提到失明並不是她的選擇,還讓她失去了當飛行員(兒時夢想)的機會,但這個身體限制,也讓她更集中心力做好「能」做的其他選擇。
其實人生選擇本來就很難界定孰為最好,重點是,能不能鍛鍊自己擁有選擇的勇氣?最後會買哪部車,到文章寫完時還沒答案,能確定的是,我已比較不怕「萬一選錯的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