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開始猜想那些非常專心的人,腦海裡都在想些什麼……
養成專心做完一件事的習慣
小時候沒什麼機會發呆,以至於長大後經常過動的我,最羨慕的就是可以發呆的小孩。為什麼說小時候沒什麼機會發呆?不知道有多少人曾被要求遵從「父母呼,應勿緩」這樣的規矩,但我小時候是很認真回應爸爸媽媽的叫喚的。也因此,我從來沒機會體驗「專心到聽不見外面的聲音」的狀況,似乎隨時都準備著回應,錯過了便會挨罵。這情形一直到我遇到專注力好的同學,才發現當他們專心的時候,是真的聽不見別人的聲音。於是,我開始「裝」,裝聽不見。
可是,從小養成隨時要注意、要回應的習慣很難改變,最後只好在我養小孩的時候重新練習。我決定在教養小孩時,要做這樣的實驗:在孩子專心做某件事的期間,無論是玩玩具或看書,我都悄悄地觀察,不要打斷他們,讓他們養成專心做完一件事的習慣。這時候的專心,比任何「時間到了要吃飯」、「該睡覺了」都重要。
我也開始猜想那些非常專心的人,腦海裡都在想些什麼?是什麼東西可以讓他們如此專心,不在意外界一切?為了解這樣的境界,我學習冥想。起初,腦中的畫面混濁,有時緊張下一場考試,有時緊張快要遲到了,需要很刻意地讓自己腦中「一片空白」,才能放掉周圍的事、環繞的人,以及所有的聲音,勉強安靜休息,進入一個猶如「重新設定」的狀態。我練習了很久,偶爾可以進入那樣的狀況,更多的時候,我疲於跳躍式的胡思亂想。
可能前一秒想的是水果攤的水果,下一秒就跳到果園,或是某次旅行看到的跨山谷大橋。經過多年,我終於接受自己的不穩定思緒,懂得欣賞不同的思考邏輯:我試著蹲下來和小朋友談他們看到的花和蟲,觀察修理烤箱的師傅,靜待一個讀者的分享,偷偷地看候診室的每一個人,呆坐在公園裡猜想其他人的對話,還有餐廳裡的聚散……
如果可以知道「你在想什麼?」
如果我們可以看到每個人的同時,又看到他們在想什麼,這個世界或許會因此大亂,但也可能變得更有趣。我也許能讀到小朋友說:「那個大人好高。」修烤箱的師傅困惑:「怎麼會有這麼髒的烤箱,到底做了什麼好吃的?」讀者心中喃喃自語隨著故事飛上天去,候診室裡的病人幻想在鄉下散步,或是呆坐在公園裡的其實腦子裡有一小段音樂……
這讓我想到一本法國繪本--《你在想什麼?》,它是一本如任意門的書,可以從任何一頁開始讀起,每翻開一頁都還有另外一頁,譬如我翻到「有時候,海倫需要獨處。」搭配的是一張海倫側臉的圖,但翻開側臉後,會看到海倫在空曠無人的岸邊,頭髮被風吹起,飄到耳後,露出了淡淡的笑臉,一張有別於原來安靜無聲的臉。此外,還有一頁是「季勇快要氣炸了。」翻開季勇的臉,我看到一張大紅臉。但最特別的,或許是「尼古拉什麼都不想。」所以翻開正在喝著飲料的尼古拉的頭像後,是另一張空白尼古拉的頭像。此時的尼古拉,大概正如練習冥想時的我,什麼都不想。
現在,我想要去洗頭、想要去看電影、想要知道你在想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