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認為每個人天生就像心理學家,會試圖對自己為何表現出某行為尋求解釋……
做人油條,成夫妻相處之道?
我對人妻聚一起會聊什麼並不清楚,人夫們在茶餘飯後則多半批評政經時事,唯交情到了某一程度,話題才可能移轉至與另一半的相處日常。
「出門才跟老婆為了小孩要不要補那麼多習吵了幾句。唉,分數有那麼重要嗎?」在陽台抽完菸的老徐,進屋後邊倒酒邊嘀咕。
「至少你家公子還願意補習,我們家是母女一起迷偶像,整天忙著追劇。」向來不多話的江董突然接話。
聚會氣氛丕變,幾位人夫陸續卸下堅強面具,相互吐起苦水。
「那是你們太認真要解決問題啦,每當快吵起來時,我就修練『裝聾作啞』跟『轉移話題』。講白了,女人情感比較豐富嘛,哄不成就油條點。不然怪來怪去哪吵得完?」平時最擅長自我解嘲的老陳,夫妻感情一直是大夥眼中的第一名。經他這番「開示」,竟把「油條」這個不太正經的形容詞給搖身一變,成了夫妻相處的金科玉律。
「老陳說得甚好!因為太積極想改變身邊親友,結果搞到自己發火,最終只能滿腹牢騷地以怪別人來解釋自己何以日子過得不好。」之所以喃喃補上這句,一方面是想到自己從小一吵架就非吵出輸贏的脾氣,另外也是想到一對對來晤談的怨偶。
爭到面紅淚流,不過想為失控的人生平反
「她覺得我媽老說她這、嫌她那,其實年紀大了難免碎念,只要左耳進、右耳出,不就好了?要她別老自尋煩惱,她偏鑽牛角尖。」當太太講到跟婆婆相處的委屈時,原本一聲不吭的先生突然開口說了一串。
此時太太淚水再難壓抑,「要不是為了孩子,我早一走了之……」結果換來先生大吼:「我人生會變成今天這樣,還不全拜妳所賜。」
深諳兩顆心都受了傷,所以彼此無論吞忍或直言,都換不到對方的絲毫理解。碰上這類局面,我得一邊遞衛生紙給太太,另外還得神情凝重地向先生點頭示意。
只是「故事」聽多後發覺:之所以爭到面紅淚流(嚴重者甚至悶出病),不過想為失控的人生平反。於是明知再怎麼講也難如意(因為對方也會更拚命為自己平反),架就是不能吵輸。社會心理學家海德(F. Heider)認為每個人天生就像心理學家,會試圖對自己為何表現出某行為尋求解釋。當找到的原因是出於個人(內歸因),就得對言行結果負責;反之若肇因於環境(外歸因),那麼對該言行就比較不必負責。所以很多人寧願深信:自己人生會這麼苦,都是因為老公不肯回頭(外歸因);只要老公肯改,那人生就會苦盡甘來。
殊不知只要持續強化「我會變成如此,還不都是因為你!」的受害認知,並於情緒起波動時再以「不然我沒事好端端幹嘛抓狂?」來合理自身衝動的言行,就很可怕地會讓自己愈來愈熟練「三天小吵,五天大鬧」的演出。
一個巴掌拍不響的玄妙所在
從小,我就是個「老怪對方害我」的外歸因達人。下頭是記憶裡童年與父親的日常對白:
「你是哥哥,幹嘛老跟你弟吵個沒完?」
「是他先講我,我才回嘴啊!」
「不是跟你說過嗎?一個巴掌拍不響,他再怎麼鬧你,只要你不理他不就結了?」
「明明是他先不對,為什麼要我不理?他不講我,我也不會@#$%……(委屈哽咽)」
這積重難返之脾性,或許是人夫聚會參加多了,現在碰上八字雷同個案時,我竟能引導其從「對方為什麼不改」的不甘心,調整為「還能怎樣適應」來思考。
「你有什麼辦法讓老公別那麼我行我素?要不是考量小孩還小,我真無法跟他同住一屋簷下。」「所以老公不改,妳就打算繼續跟著苦下去?」「你覺得我該離開他,對嗎?」「離開後就沒別的壓力嗎?妳真能放下眼前所有?」「那你說我到底要怎麼辦!」
「一起來討論吧。」大部分個案會開始一起動腦筋,畢竟山不轉也只好路轉。但有時也會碰上繼續衝撞的靈魂。
「我就是想不出辦法才來請教您啊!您們這行真厲害,怎麼問就是不直接給答案耶!這種聊天還真是好賺。」
早期被這樣開玩笑會感覺受傷,有數回幾乎就要脫口:「不然換你每天來從早到晚聊聊看!」
「還不是多虧您願意試著信任我們,繼續討論您的生命難關。至少我們已經確定短時間內您不會離家,所以當務之急是得全力探討這段日子要怎樣安排才比較過得去。」語畢發現,長年將脾氣不好怪罪於被他人激怒的我,居然給了帶點「油條」的回應。
年近半百,方漸明白「一個巴掌拍不響」的玄妙所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