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我也曾模仿教過我的師長,不僅是教法,還有口條,希望能成為一位「完美」的瑜伽老師。但那卻讓我倍感壓力,也教得綁手綁腳,因為我永遠不可能變成他們......
瑜伽練習就像是一面鏡子,反映我們的所思所想,以及長期養成的習氣。舉例來說,生性急躁的人,動作時常會不由自主地加快速度,做出超乎自己能力的練習卻毫不自覺。而固執保守的人擁有高度的自我要求,能保持規律練習,但卻難以接受他人建議及改變既有的行為模式,也較不願探索未知領域。
所有的人格特質皆可能造成練習的阻礙。然而凡事皆有正反兩面,當我們能夠保持覺知,持續在練習中認識自己,並在反省後嘗試改變,那麼瑜伽便成為一帖量身打造的良藥,無論是急躁、固執、怠惰或恐懼,都能夠慢慢被改正,逐漸彰顯出特質中好的面向。當體位法有了進步,心性也同時被磨礪得更為醒覺而透澈,如此的瑜伽練習才是真正的修行。
追求完美的拜日式
我曾經在低潮時畏懼瑜伽,甚至逃避瑜伽。
當時經過數年的密集練習,也完成了瑜伽師資認證,剛開始踏入教學領域,卻常深陷於自我懷疑的泥淖,並沮喪於身體的限制而無法完成諸多高難度動作。我強烈批判著自己,耽溺在追求完美的囹圄之中,不可自拔。
此時,我遇見廷宇老師。那時她教我的是睡眠瑜伽與靜坐,上課內容幾乎沒有體位法。
某次下課後,她突然說很想看我做拜日式。
我猶豫了起來:「不要啦,我會緊張。」「不要怕,又不是考試,輕鬆做就好了。」她鼓勵著我。
那時我很清晰地感受到,恐懼在練習裡慢慢浮現,並在串連的動作中漸漸擴大。我就像一個動作標準的機器人,竭盡心力達成每個細節,同時充滿擔憂,深怕做不到位。
幾個回合之後,老師要我再放鬆一點,隨著呼吸去感覺身體的流動,不調整、不停留、不思考。
完成後,我緊皺眉頭:「原來,我對拜日式有這麼深的恐懼,好怕做錯、做不好。」
「妳已經做得很好啦,比我做得還要標準。不過,我希望妳在練習中,跟著呼吸,找到放鬆、流動的感覺。」老師微笑道。
一周之後,我們開始練習「流動拜日式」。老師示範時解釋,跟經典拜日式不同的地方是,這種「懶人版」的拜日式,不需做得太準確。沒有規則,身體愛怎麼擺動都無所謂,最重要的是保持穩定的呼吸。
我學著讓身體柔軟流動,但很快又想起那些「應該要」達成的標準動作,害怕做不好的憂慮感,隨即又淹沒了我。
於是老師溫和地說:「現在正在批判妳的沒有別人,只有自己囉!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妳要試著去面對、克服內心的恐懼。」
當時我領略到,琢磨細節是必要的,但實際練習時,就要把所學到的全都放下。若仍有太多的顧慮和思考,便會造成干擾,讓身體難以放鬆延展。毋須設定任何目標,只求回到當下,單純感受每個動作即可,如此才能尋得安穩的呼吸及平靜的心。
仿效孩子們的快樂瑜伽
當天下課之後,我跟老師聊起近來教孩子們做瑜伽的情景,以及如何將體位法動作喚作不同的動、植物名稱。老師建議我:「妳可以回想一下教孩子們做拜日式的情景,然後再試試看。」
獨自在教室大休息一會兒,讓心靜下來。此時,小孩們在腦中登場了,他們純真燦爛地嘻笑著,對於什麼也不計較的孩子而言,在瑜伽課變成太陽、猴子、小狗、小蛇……無關完美技巧,純粹只是快樂的遊戲。
在教小朋友做拜日式時,我告訴他們:「讓雙手變成太陽,讓太陽慢慢升起。好,我們一起抬頭看著太陽。」
「老師,太陽好亮,我的眼睛睜不開了。」四歲的翔翔彷彿身歷其境。
「沒關係,翔翔把眼睛閉起來,我們馬上要變猴子囉!」我安慰他。
帶著發自內心的笑容,我重新開始做拜日式,學著跟孩子一樣地活動身體。在流暢的呼吸中,終於一點一滴地鬆去那些握得好緊的執著和規則,在拜日式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而我知道,隨著練習,我將能體驗到更大的自由。
身體自由了,心也自由了。我輕快鬆軟地做著,一個接著一個。結束後,從裡到外都鬆脫了,如沐浴在陽光之中,渾身舒暢,心也充滿力量。
《瑜伽經》告訴我們:「勿用勁,心處於無盡,(式子因而完善)。」(pra-yatna-shaithilya-ananta-sam-a-pattibhyam)意思是愈放鬆、不費力地完成動作,不只是身體,就連心也愈能處於穩定、舒適的狀態,就能成就一個完美的姿勢。
「完美」的定義並非是能做到很複雜、高難度的動作,也不是比別人能前彎、後彎、扭轉得更深、更多,而是能秉持著對自己「非暴力」(Ahimsa)的原則,放下想要超越自己與他人的念頭,只是在當下平順、安定的呼吸,充分享受每一個動作帶給身心的舒暢愉悅,與自己和平共處,那便是獨一無二的完美動作。
在教學中揮別完美小姐
不只是瑜伽練習,登台教學更是磨練心性的最好方式。
剛開始教課時,最大的恐懼便是「怕學生不喜歡我」,心也常隨著每周的上課人數起伏跌宕。在與學生建立默契的過程中,曾經遇到課才上到一半,捲起墊子便走掉的學生。我總是不慌不忙地繼續教學,看似氣定神閒,心卻已亂了起來。不過在下課後,總有學生上前提問,並表示他們很喜歡上我的課。這些學員一次又一次地讓我明白,或許課堂途中有些人離開了,但台下還有二、三十個人等著我帶領他們持續練習,怎能就此動搖、洩氣?
師生之間確實需要相互溝通、磨合,有的人喜歡我,有些人難以欣賞我。老師永遠無法討好每一個人,也無從掌控他人的喜好。唯一需要的只有專注在教學的每個當下,問心無愧地完成最好的分享。
最初我也曾模仿教過我的師長,不僅是教法,還有口條,希望能成為一位「完美」的瑜伽老師。但那卻讓我倍感壓力,也教得綁手綁腳,因為我永遠不可能變成他們。
當學生來到我的面前,是因為喜歡我的課,而不是喜愛我的老師。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終結了自我批判的狀態,逐漸認識自己的特質,最後接受並喜愛自己本來的面目。無關完美,只是覓得當下最合適的教學方式,在台上展現最自然的樣子。當師生間的連結更為緊密、融洽,我也能充分享受每堂課互動的樂趣,從而獲得以前所沒有過的喜悅與自信。
當我從完美小姐的束縛中破繭而出,才真正得以開始教學。而今,我仍常提醒自己放下追求完美的心,如此的特質是雙面刃,在每一次的教學與練習中,我都得重新學習使用這把刀的方法,斬斷每一條期待與控制的繩索,不再總是掛心他人的眼光,讓心能更自由地微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