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行如隔山,2018年繽紛在「這個職業有祕密」中邀讀者一起來「登山」。首回推出醫師篇,看白色巨塔內的勇者如何化解五花八門的怪症。在系列最後,特邀LucKy wei繪製「醫師不好當」桌遊,讓讀者身歷其境度過醫者的一日。
超出想像的影響力
早上的門診結束時,已經是下午三點多,診間的門又被推開,進來了一對母子,送給我一盒水果,兒子看起來十七、八歲。
「醫師,你不認得我們了吧?」
我看了看他們,真的沒什麼印象。
「六、七年前,你幫他通了腎臟的血管。」
我還是沒什麼概念,媽媽接著說:「小兒科劉醫師轉來的。」
我看著弟弟,實在認不出來。六、七年前,弟弟只有十一、二歲,跟現在的長相應該完全不一樣;也許看到心導管照片就會想起來,但現在一點印象也沒有。
「那時他的血壓都高到兩百多,你幫他通過以後就痊癒了。他今年考上台大,我們是特地來謝謝醫師的。」
突然覺得心底的深處,有一條久未觸弄的琴弦被撩撥了,有些不能自已。
那麼久以前的事,病人竟然記到了現在。醫師做的事情,對他來說,常常只是日常的一部分,但卻可能改變病人的人生走向。
醫師的影響力,往往超出了我們自己的想像。也許這些才是支持同仁們堅持下去的力量。
前陣子高中同學聚會時,發現雖然大家離六十歲還有一段距離,但有一半以上的人都已經退休。當他們問我什麼時候退休,我都用我母親的故事回答他們:我母親是位婦產科醫師,當她六十一歲中風後,仍然堅持要去看門診,家人都勸她不要去,可是她卻跟我們說:「年紀大了,說話根本沒人要聽,可是我去看門診,病人不但要聽我講話,還得給我錢,天底下還有比這個更好的工作嗎?」
不單單是個職業而已
五年前我的工作非常繁忙,看不完的病人,接不完的演講,做不完的行政。有一天,在從北京演講完回家的飛機上,我發生了顏面神經麻痺。那時我在家休養了一段時間,很大的感觸是生活的重心不見了,好像什麼都沒有意義了。而當我回到醫院重新開始,發現手頭的事情裡,我最喜歡的,還是幫助病人的臨床工作,它讓我產生最大成就感與滿足感。
丹□艾瑞利是杜克大學的行為經濟學教授,研究人類各種行為及其背後的意義,也寫了多本全球暢銷書。在《不理性的力量》(天下文化出版)的第二章裡,對於工作的意義有個很有趣的研究。
他做了一個組裝樂高戰士玩具的實驗,發現人們如果做的工作是有意義的話,就算酬勞減少,仍然有百分之六十五願意繼續;反之,若工作的情境是沒有意義的話,只有百分之二十的人願意繼續工作--重要的不是錢,而是工作的意義。
同一本書中第五章,又以實驗說明人們「有仇必報」的心理,當我們覺得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而被激怒時,就算報復會損害到自己,大部分的人仍然會選擇報復;也就是說,為了報復,自己受傷也不要緊。而且就算報復到的對象其實不是正主,只是相關人員,人們還是會做出報復的行動。好比員工個人行為得罪了客戶,客戶會遷怒到整個企業,而做出報復。
當我們自己反省,沒有對不起良心,沒有對不起醫療專業,卻被病患(或是法官)以法律控訴我們的專業,被媒體以不公平的報導質疑我們的醫德,被團體懷疑我們的動機時,工作就變得不再有意義,變成一個只是養家活口的工具了。
醫師幫助病人,是他的志業,是有意義的工作,而不單單是個職業而已。
作者簡介洪惠風,心臟內科醫師,最得意的,是新光醫院曾有過三次全院員工票選,都當選了優良醫師。曾出版《為什麼心臟病總是突然發作》、《拿我的心聽懂你的心》,也是報紙上兩個專欄的作家,在Youtube上衛教影片超過五百萬人次點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