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目標是成為職業籃球員。現在參加了學校的校隊,努力練球,表現還不錯,希望以後可以一直打球!」建傑談到自己夢想時,眼神閃閃發光。
「加油,照這樣腳踏實地努力下去,一定有機會成為職業球員!老師真的覺得你很認真在為將來準備,跟過去差別很大。」我豎起大拇指,用力地稱讚他。
認真想一下為什麼要來學校
過去的建傑,是沒有笑容的,過著「三天一小過,五天一大過」的闖江湖生活。
建傑不斷地被記過,一直到期末,家人因為擔心他的懲處過多、學分數不足,以及人際衝突會讓他無法順利畢業,所以決定辦理轉學。建傑得知轉學結果後非常不悅,認為是學校刁難,因此在轉學前夕拿著木棒前來學校叫囂,最後雖然和平落幕,仍讓許多師生膽戰心驚。
「以前不知道上學要幹嘛,考試也都考很爛,而且愈考愈爛,沒有成就感,也愈來愈沒有興趣。但現在不一樣,我到這個學校以後,找到了職籃這個目標。學校有規定,如果學科成績沒達到最低門檻,或是到處闖禍被記過,就會失去校隊資格,這樣我就沒辦法繼續打球了,所以我現在比以前認真很多,不喜歡還是會聽課,也會好好上課。」建傑不好意思地搔搔他的平頭。
「你覺得現在的自己和過去的自己,最大差異在哪裡?」我接著問。
「嗯……有沒有目標吧。我覺得以前不知道為什麼要去學校,但現在不一樣,我知道我要幹嘛,也知道為了以後可以繼續打球,即使不喜歡某些科目,至少要維持最基本的成績門檻。」建傑停頓半晌,略微思考後回答。
「你覺得老師可以怎麼協助像過去的你一樣的學生?」我很想幫助更多像建傑一樣的學生,所以把他當成老師來求教。
「我覺得很難耶!有些事情需要時間和親身體驗過,才會想改變。像我也是轉了兩三間學校,最後到美國,發現同班同學雖然不見得都會很在意成績,但是都會很在意自己以後要幹嘛;再加上發現爸媽好像真的因為我的事情老了很多,又為我花了很多錢,突然意識到自己以前很不應該,才認真開始想以後要幹嘛、想為什麼要來學校,並終於下定決心改變!」建傑摸了摸他的小平頭說。
最重要的或許不是建議或勸說
「唉,聽起來老師能做的很有限。」
我嘆口氣。
「不會啦!老師那時候願意這樣常常和我談,我覺得也挺好的。而且後來常會思索老師講過的:『不想念書沒關係,但一定要去想為什麼要上學?如果不想上學的話,想要做什麼?』」
我曾經問過一些類似建傑這樣的學生:「你知道自己為什麼要上學嗎?」學生多半搖搖頭,表示沒有細想過,因為同儕都有上學,所以上學好像理所當然到不需要刻意去思考。
也因為如此,這些「建傑們」過一天算一天,只求當下的愉快或平順,忽視在學校中度過的歲月對自己的深刻影響力,家人或師長如何再三勸誡他們知識、學歷、一技之長有多麼重要,要把握時間認真學習,他們全都彷若未聞。因為這些被認為是學生本分或重要的價值,對他們來說都是外界強加在身上的,非發自內心沉澱而得的智慧結晶,自然無法撼動他們分毫。
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過,沒有經過檢視的生活,是不值得去過的。當我們覺得迷惑時,最需要的其實是與自己對話,唯有透過內在對話,反覆檢視自我,找出屬於自己的答案,才有可能對自己負責。
面對像建傑這樣迷失方向的狀態,最重要的或許不是建議或勸說,而是思考與尋找,思考行為的目的,尋找生活的目標,哪怕答案不符合主流,也都是脫離被動與消極的契機。而我最常問的問題,就是:「同學,你知道自己為什麼要上學嗎?」
*摘自大寫出版《同學,你只是不想太累:那些最快最簡單的方法,為什麼救不了你的學習痛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