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9日 星期五

台北畫刊592期


除了愛河、城市光廊外,高雄還有哪些好玩的地方?【KH STYLE高雄款】帶你迅速瞭解高雄市吃喝玩樂好去處! 【異外之聲˙同志熱線電子報】帶你/妳了解台灣同志社群近況,掌握第一手活動與報導,聊異性戀之外的事!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7/05/19 第412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臺北好好玩 一窺大稻埕百年榮景 老店新鋪再顯新茶藝
•臺北照過來 台北城的人文盛宴 重慶南路書店街 打造人文城市風景
台北喫茶趣 大稻埕純粹.回甘
一窺大稻埕百年榮景 老店新鋪再顯新茶藝
文/王瑞芬、凃心怡 攝影/
▲新芳春茶行2樓的會客大廳現展示了電視劇《紫色大稻埕》中所使用的道具。(攝影/劉德媛)
大稻埕曾是全台第一的茶葉集散地,歷經百年歲月,如今穿梭於幽靜曲巷間,新芳春茶行、王錦珍茶莊及寶堂蝶米等老茶行仍隱身其中,不妨走入老建築中,感受傳統與創新激盪出的火花,一同尋訪大稻埕茶之香!

新芳春茶行 轉身成為文化分享空間

民生西路上有1 棟美麗又吸睛的闊面洋樓建築——新芳春茶行,它曾是大稻埕最具規模的茶行之一,見證著台灣茶葉貿易繁華榮光。「當年重慶北路到延平北路之間的民生西路上,有8 成以上都跟新芳春一樣是3 間打通的茶行,每天茶販扛著一包包60斤的茶葉進進出出⋯⋯」茶行第3代傳人王國忠說起當年的盛況,歷歷在目。

走過百年流金歲月 風華猶存

新芳春茶行建於1934 年,是大稻埕茶商王連河跟隨父親,舉家從福建安溪遷居台灣發展的起家厝,以包種茶為主銷商品,外銷東南亞。3間相連通的寬闊空間,1樓是精製茶的倉庫與加工廠;2 樓是揀茶間、辦公室,以及完整保留1930年代風格的會客大廳,電視劇《紫色大稻埕》,正是在此取景;步入3樓則是私人家居空間及公媽廳。1棟建築同時具備茶行、烘焙茶工廠、倉庫、住家等4種機能,如此形2樓的會客大廳現展示了電視劇《紫色大稻埕》中所使用的道具。紅磚焙籠間是目前已不多見的傳統製茶空間。制完整的產業生活空間,經過近百年洗禮,仍完整保存,深具其時代意義。

這棟台北市少數被完整保存的住商混合洋樓,2009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歷經4 年時間的修復,原屋主將這棟洋樓贈與台北市政府。2016年底洋樓大門重啟,北市府文化局運用店屋原有的空間格局規畫特展,搭配茶葉文物、多媒體運用等,讓來訪者穿梭在充滿歷史感的焙籠間、揀枝區,感受大稻埕茶文化的風華餘韻,也為老建築找到新定位。

王錦珍茶莊 老品牌持續創新

鄰近大稻埕碼頭的「王錦珍茶莊」,以低調又沉潛的姿態,坐落在民生西路底的成排街屋中。通透的玻璃帷幕,讓傳統與現代交融的空間一覽無遺,展現店家品味的茶藝品,與質感精緻的包裝設計,在在透露第3 代傳人王煒捷,為老品牌注入的創新能量。

王錦珍茶莊從1952 年落腳安西街起家,從批發到零售,向來以專業的選茶、精製茶技術,提供品質穩定且優良的茶品。其中,店裡最暢銷的鐵觀音,累積60多年嚴謹的製作工序,讓茶葉呈現出獨特濃醇厚實的韻味,因此建立了穩定的客群,還經常有按圖索驥的日本客人前來尋香。

第3代接手 展現茶行新生機

第3代傳人王煒捷接手,除了延續品質及專業外,對於茶莊的未來自有一份使命。而創新的第1步即是發揮所長,將店面重整具現代感,並為這份家族事業創立品牌。以茶的英文TEA與家族姓氏「王」結合發想的Logo設計,俐落的線條中,隱約蘊透著家族走過的歲月,傳統與創新,在這一代鏈結,續朝下一個甲子邁進。

從小在茶堆長大,跟著爺爺做茶、喝茶的王煒捷,對於茶的品味有著獨到見解。店裡賣的茶,不單只有台灣茶,也精選來自世界各地的好茶,以精緻設計包裝,吸引顧客的目光。此外,也引進鶯歌知名的陶作坊、安達窯等品牌茶具異業結合,希望消費者在店裡能輕鬆找到與茶葉相關的所有產品,甚至坐下來喝杯茶,分享品茗心得,進而推廣台灣茶。

寶堂蝶米 南投飄香到台北

「一股茶香,一生懸命」,是來自南投松柏嶺陳家的家族精神,而這股意念,在神明的旨意下,遠赴台北,起名「寶堂蝶米」,在大稻埕飄香。

談起茶,寶堂蝶米第3 代老闆陳嘉將雖然年僅42 歲,但絕對稱得上是茶的老行家。幼年時期,他每天在廣場中聞著日光萎凋的青茶香;再大一些,他清晨即起,跟著大人到茶園拔草、施肥;到高中,他已是師傅等級的炒茶專家了。但製茶的辛苦,讓他一心只想做個上班族,「豈知神明卻要我來大稻埕賣茶。」

神明旨意 將茶融入生活

從爺爺到父親,陳家不僅製茶,也往返北部做批發生意,18 年前陳嘉將甫退伍,他的父親萌生在台北開分店的念頭。當時陳爸爸到松柏嶺香火鼎盛的受天宮擲筊請示,「總共擲了3筊,而第3筊決定誰來台北,結果神明選擇了我。」陳嘉將笑稱自己是「爐主」,上班族心願夢碎,還為此失眠了兩個禮拜,最後還是乖乖北上,認真地飄傳茶香。

談起茶的好壞,陳嘉將認為端看客人喜好,因此就算只買4 兩或是半斤,依舊提供試喝;由於自家有茶園、茶廠,前端品質有保證,而後端也能透過烘焙技術,客製化消費者最愛的滋味。

寶堂蝶米依循傳統焙籠烘茶技術,費時6 小時,每半小時就得翻轉1 次,僅能做出5至7斤的產量,對比1 次能焙出90 斤茶的熱風電焙少了許多,「但是這種作法更能呈現茶的滋味與厚度。」18年前跟著二哥陳嘉將一起做茶的陳惠今說,寶堂蝶米種茶、製茶,也教客人泡茶,甚至為了讓年輕族群願意接觸茶湯,也製作不失原味的茶包。對陳家而言,茶可以是藝術,也可以是競賽商品,而他們最重視的,是讓茶融入人們的生活,他們合力奉上最好的,只等有緣人來品嘗!

新芳春茶行

大同區民生西路309 號

2725-2555

09:00 ∼ 17:00,週一休館

即日起至5 月31 日(三)展出「新芳春行特展─重回大稻埕老茶行的璀璨榮光」。

王錦珍茶莊

大同區民生西路430 號

2559-1226

09:00 ∼ 20:30

寶堂蝶米

大同區保安街82 號

255 2-8166

1 0:00 ∼ 19:00

【完整內容請見《台北畫刊》五月號592期】。

手機、平板請下載

【《台北畫刊App》iOS版】。

【《台北畫刊App》Android版】。

 
台北城的人文盛宴 重慶南路書店街 打造人文城市風景
文/ 林盈足 攝影/ 梁忠賢
▲重慶南路書店街現今街景。(攝影/梁忠賢)
位於台北市中心的重慶南路一帶,日據時期稱為「本町」,意思是「最繁華的街道」。國民政府遷移來台後,以期待效法8年抗戰的「重慶精神」,早日完成復國大業為由,將此命名為重慶南路。隨著時間的流逝,重慶南路雖然沒有扛起復國的重責,卻在文化上發展出一段輝煌歲月。

歷史脈絡 打造書店一條街

1895年,日本政府在台灣總督府落成後,便在今日重慶南路一帶設立台灣書籍株式會社,作為出版各類中小學日文教科書、參考書等讀物的據點,是當時台灣第一家書店;光復後,由於鄰近台北車站的地理位置優勢,加上補習班、政府單位聚集於此,許多隨國民政府遷移來台的書局也選擇在此落腳。

隨著義務教育的發展,看書、買書的人多了,書街也逐漸吸引了出版社及販售各式書籍、文具產品的書店進駐,群聚效應締造出書店一條街的非凡面貌,全盛時期, 短短數百公尺林立著上百家書店,櫛比鱗次,連騎樓也有各式書報攤,讓重慶南路成為最著名的「書店街」,台北的人文也依傍著這條街,開始發光發熱。

人潮眾多 書街的輝煌年代

1990年代,重慶南路是台北人買書的首選,一條街逛到底,就能滿足各種需求。當時書街最引以為傲的,不是書店一家一家的開,而是每間書店都有專賣的特色書籍。例如要買電腦書籍到天瓏資訊;大方與志遠販售醫療類叢書;天龍圖書則有全台最齊全的簡體字書籍若是想找種類最齊全、最冷門的書籍,那就非三民書局莫屬了。

短短的一條街,文化活力卻充沛地令人驚豔。白手起家經營書店37年的天龍圖書老闆沈榮裕,談起書街最輝煌的時期,臉上除了緬懷,還有驕傲。「當時無論是週末或週間,重慶南路滿滿都是人,開學前的週末更不得了,來買參考

書、字典的人潮,幾乎塞滿每一間店;而專門印製文藝愛情小說的文化圖書公司,往往一大清早店還沒開,門口就已聚集十多人,迫不及待等著進去書。」

書街除了生意好,人情味也濃厚,即使不買書,也能免費在店內翻閱書籍,甚至還有書店貼心設置洗手間、椅凳,迎客人駐足,讓書本成為人與人之間最溫馨的互動媒介。

因應時代 轉型找出新活力

實體書店曾是民眾購書的唯一選擇,然而隨著網路時代來臨,人們購買習慣漸漸改變,書街也面臨考驗。

建宏書局財務經理林玉雲表示,面對消費型態的轉變與高租金的壓力,曾經營

4個樓層的建宏書局,也不得不遷移至地下樓層經營。「我們不想放棄,因為我們相信實體書店有絕對存在的必要性。」她舉例,曾有客人在網路下單後, 因急需用書,希望可以到實體店面取書,而這種可立即取書的便利性便印證了這一點。

天龍圖書則結合咖啡廳做複合式經營,讓顧客可以一邊舒適地喝咖啡,一邊閱讀店裡的書籍。同時身兼重南書街促進會理事長的老闆沈榮裕更跑遍世界各國觀摩學習,也取經成功轉型的西門町經驗,成立書街促進會,並在市府的全力支持下,開辦書街活動。

今年邁入第五屆的台北書街活動,特別邀請在網路上擁有超過43萬粉絲的高人氣卡通人物「無奈熊」擔任形象大使,「這一切努力,就是希望年輕人可以再次走入書街,感受實體書本的溫度。」沈榮裕說。

除了店家與政府的努力,客人的回歸及支持也很重要。「我們書店有會員制度,只要是會員購書都有折扣,但是很多老客人都不申辦會員。」談起這些老客人,沈榮裕話語中盡是溫情。老客人總會對他說:「老闆,我就是想讓你賺錢,如果店關了,我們上哪兒買書?」甚至還有人會帶著兒子、孫子來到重慶南路買書,讓孩子摸摸實體書本,感受書香,也回憶過去流連書街的往日時光。

歷經時代更迭,重慶南路已不僅是一條買書的街道,也扮演貫穿世代記憶的角色,面對新時代衝擊,它不願妥協低頭,透過轉型與堅持,開啟新的活力,要讓書香與人文氣息永續飄揚!

【完整內容請見《台北畫刊》五月號592期】。

手機、平板請下載

【《台北畫刊App》iOS版】。

【《台北畫刊App》Android版】。

 
台北喫茶趣 大稻埕純粹.回甘
文/王瑞芬 插圖/何宣萱 圖/高傳
▲1957茶葉採收及製作(圖/高傳棋提供)
1860 年淡水開港通商,大稻埕也依著水路與世界接軌,洋人帶來的新觀念、新玩意,激盪出新的探索與眼界,同時也開拓更多新商機,大稻埕的茶葉貿易於是燃苗。1869 年至1895 年,是大稻埕茶產業最輝煌鼎盛的時期,碼頭邊茶木箱堆積如山,但見人群忙碌的裝卸貨物,當時茶葉出口的輸出量創下全台第一,讓大稻埕躍居台灣最重要的茶產業集散通路。

茶貿掀起的台茶榮光

說到大稻埕的茶葉貿易,就不能忽略杜德與李春生這兩號人物。

淡水開港後,洋商紛紛來台找尋物產,英國商人杜德(John Dodd)先後來到北台灣山區調查樟腦,過程中他發現台灣的土壤、氣候、環境等頗適合茶樹生長,於是偕同曾在廈門做茶葉生意的李春生擔任買辦,兩人在北台灣開展茶葉新事業。

當時杜德為鼓勵北部農民大量製茶,先從茶鄉福建安溪引進烏龍茶苗,並提供貸款給農民購買輔導栽種;之後為精進茶葉品質,更投資製茶設備,並大規模聘請福建製茶師傅,在大稻埕精製烏龍茶。1869 年,杜德以兩艘大型帆船載運將近13 萬公斤的烏龍茶銷往美國紐約,結果大受好評,開啟台茶直銷歐美市場的先例。「Formosa Tea」揚名國際,吸引外商紛紛落腳大稻埕設立洋行。

茶香滿溢大稻埕

沿著淡水河的貴德街,當年由台灣兩大富商李春生與林維源合資修建,既是茶街,也是洋樓街,不僅是外國人聚集居留之地,許多大稻埕富商也在此蓋了氣派洋樓。且因這裡茶行的密度高,製茶時期,空氣中滿溢清香,大稻埕可說是台北城最香的地方。

因茶葉貿易的熱絡,短短數十年間大稻埕一躍而起,商圈更迅速擴大,今日的迪化街、甘州街、民生西路一帶都曾是當時知名的茶商聚集地,鼎盛時期,曾有200 多家茶行林立,茶市盛況更延續到日據時期。如今,茶葉外銷盛況雖已不再,但大稻埕仍有許多堅守茶香品質的老字號商家,繼續傳遞、累積台灣的茶文化。

順遊大稻埕景點

陳天來故居

陳天來是大稻埕茶業富商,1891 年創立錦記茶行,這棟故居建於1920年,1 樓是茶行,2 樓是茶商聚會場所,建築仿巴洛克式3 層洋樓,極盡精雕細琢,其內部空間配置,也反映當年上流茶商的生活面貌。

大同區貴德街73 號

波丽路餐廳

全台第1 家西餐廳, 創業於1934 年, 早年是台北人體驗西洋文化的時髦聚會場所。開業時蔚為先驅的裝潢設計保留迄今,從空間到餐點,都能感受老台北人的生活況味。

大同區民生西路308 號

大稻埕千秋街店屋

貴德街南段稱「千秋街」,連棟的仿西式洋樓店屋,昔日茶葉加工處聚集。因臨淡水河邊,當年為了防範水災,也方便貨物裝卸,騎樓特別抬高3 尺,是本區建築的獨特景觀。

大同區貴德街51、53 號

李春生紀念教堂

由人稱「台灣茶葉之父」李春生的後代捐贈興建,1937 年落成,2 層樓磚造建築,立面有如臉孔的設計,牛耳窗、門框等裝飾皆具特色。

大同區貴德街44 號

【完整內容請見《台北畫刊》五月號592期】。

手機、平板請下載

【《台北畫刊App》iOS版】。

【《台北畫刊App》Android版】。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