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曉婷 攝影/陳十攝影工作室】 帶路達人:林達陽 高雄人。東華藝術研究所畢。在離海不遠的地方長大,喜歡書店、電影院、室外球場。著迷於旅行、日常巷弄和能夠看得很遠的地方。曾獲三大報文學獎、台北文學獎、香港青年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優秀青年詩人獎等。著有詩集:《虛構的海》、《誤點的紙飛機》;散文:《慢情書》、《恆溫行李》等。 FB搜尋:林達陽 多年下來,久未熟稔的高雄,在我踏出鐵路地下化剛完工的車站時,恰若街坊鄰居般依舊親切。圓環周圍的陸橋和速食店都未曾移開。對於初抵高雄的人來說,它們也許是陌生的,但於林達陽,是還願意戀眷著。 下午2點,我們以棧貳庫為中心,將旅程起舵。而一種象徵高雄變遷的談話,也就此收錨,準備揚帆。 舒服緩慢的駁二特區 要好好享受 「駁二倉庫群最早是一群隸屬於高雄市第三號船渠的倉庫,經歷了一些事之後才慢慢有了現在的樣子。」林達陽望著玻璃外的海港,柔聲的解釋。之所以會推薦這裡給初訪高雄的友人,我想是因為他在此找到了一份親切,旋即又疏離的感受。由廢棄的倉庫改建而成,功能亦從單純的展場租借衍生到藝術家進駐,隨後是誠品、本東倉庫等實體書店的導入。in89電影館內也聚集了不為商業片服務的小眾電影迷們,大義的VR劇院,和提供音樂人演出的Live Warehouse,都讓這�塈颽隻菪恁C 「相較於其他城市的藝術特區,駁二的特色在於它擁有大片的海跟天空,這整個氣氛是舒服的、緩慢的。」林達陽語畢,我也跟著不經意的打了個哈欠。我們好像本東倉庫裡的那三隻貓,在棧貳庫靠窗的座位上吹著冷氣,面朝港口,看外面撐陽傘、戴墨鏡的旅人們靠岸拍照。陽光強烈,不冬的駁二著實讓人享受。 漫步在旗津 林達陽小時候對旗津的印象,大多來自於跟著爸媽搭交通船時留下的回憶。「那時旗津南邊的過港隧道裡都是大貨車,一般自家出遊很少走那裡。連接鼓山與旗津間的公家船,船班少、乘載量也有限。有段時間甚至不開放給一般民眾使用。所以我們只好搭漁船改建的貨船。印象中我媽牽著我,就像走進一條大魚的肚子裡,四周都是柴油味。隔著船板,海浪的聲音特別大,我其實蠻害怕的。」他又笑了,直說自己是皮諾丘,差點被鯨魚吃掉。「但我們只不過是去對面吃海產而已。」這回換我笑了。 上岸後,我們步行過旗津老街。那天人不多,零星有觀光客排隊買烤小卷。天公廟旁的火烤包子亦有當地人在一旁等待。後來我才知道旗津老街算是讓觀光與在地美食以「並存的形式」被好好保存了下來。 我們騎車到了沙灘,近海處的人造堤,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個,份外顯眼。林達陽解釋,由於以前環保意識不強、靠近海灘又興建了大量的水泥建築,迫使海岸線後退得很快,眼看海水侵襲嚴重。市府這才在近海處設置了人造堤攔截泥沙,現又恢復過來了。旗津的浪不大,沙質偏軟,踩踏起來似身體正隨浪潮流動,好像下一秒就要掉入一片的暗藍潮黑。有海的詭譎,卻也容易使人著迷。「這裡偶爾會有人來衝浪。」我們三個幾乎是同一時間轉頭,像要確認什麼似的,望向海邊。海終歸會在夕陽的照映下落入和緩的狀態裡吧,就跟高雄總給人一種舒適、安心的感覺很像。入夜後,旗津的沙灘也許真能把人晃出神來。 旗津燈塔、旗后砲台 看海的好地方 他打破沈默,邀我與攝影師一同上砲台、燈塔,看看那裡的港灣。 近黃昏,天氣微微轉涼。上砲台前我們抄了近路,然後就撲入一種偌大的遼闊當中。背向我們的是西子灣、中山大學,面向我們的是遠近不一的貨櫃船隻,它們像小時候玩的港口版樂高,忽地投放至眼前時,高雄身為台灣南部第一大港的魅力與魄力,盡顯無遺。遠處的八五大樓、中午才步行過駁二草皮與倉庫,同樣與大量的海、港、歪曲堤防、船隻,輕環我們。輕軌由站台駛出時則變得極其可愛。「推薦給第一次來高雄的人!」也是第一次,我們三個有了共識。 回程路上,林達陽說,某些時刻的確懷念以前那種騎車經過鹽埕埔街道就能聞見五金零件的油氣味。「我還在適應,有時在三號船渠那邊發呆,眼前突然變得很空曠,感覺有點怪。因為小時候這裡算禁區,要進來都要偷偷摸摸。看海的機會不多,船的汽笛聲倒是聽得更多一些。對我來說這裡隱喻了一種高雄想長大的狀態。像是一個想長大的身體,就這麼自主的發育起來。不管用哪種方式和大海產生關係,都讓我感受到高雄與海的親近。因此我會覺得來高雄不能不來看海。」 林達陽帶路吹海風 Day 1 85大樓觀景台→展覽館/市總圖→台鋁書店/集盒→午餐→夢時代/時空之城→輕軌→新光碼頭/流行音樂中心→中山大學西子灣看夕陽→鹽埕阿進切仔麵→阿婆冰→電影館/愛河夜景 Day 2 鹽埕早餐(大溝頂虱目魚米粉)→駁二倉庫群/VR體感劇院/無關實驗書店→午餐:鹽埕鴨肉珍→鼓山渡輪到旗津→旗津小吃→旗后砲台→旗津沙灘夕陽→晚餐:夜市小吃或海產店→旗津渡輪到棧貳庫→棧貳庫→輕軌遊港區 【完整內容請見《KH STYLE高雄款》2018年No.12】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