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市「海洋垃圾移除計畫」欲利用掃海機器人「湛鬥機」(圖)加速清除海洋垃圾,學者仍呼籲應加強源頭管理。圖/桃園市海管處提供 | | | 桃市府昨與民團合推「海洋垃圾移除計畫」,選定竹圍漁港試辦掃海機器人「湛鬥機」加速清理海洋垃圾,但學者和環團都建議,加強源頭管理,比事後淨海淨灘更有用;環保局對此強調,岸際4座掩埋場已落實垃圾打包和掩埋作業,目前沒有汙染河川和沿海。海洋垃圾移除計畫將由市府提供新屋臨海工作站,作為創新團隊湛藍海洋聯盟研發掃海機器人「湛鬥機」的基地,收集到的海漂垃圾將做成裝置藝術品,提供社區、學校宣導環教。 湛藍海洋聯盟表示,湛鬥機可由岸上人員操控捕捉海漂垃圾,數量多達75萬公升,相當9375個大型黑色塑膠袋的容量。市府海管處說,海漂垃圾常隨東北季風及潮汐進入港內累積,過往只能靠人工清除,未來使用無人機可提升效率。 但是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教授錢樺表示,要撈回流入大海的垃圾並不容易,畢竟汪洋一片,無人機清掃垃圾的範圍有限,還要克服海水強烈的侵蝕性,全世界幾乎沒有成功的案例,應從源頭管控才能真正治本。 台灣環境協會議題中心組長陳姿蓉也認為,全台70座垃圾掩埋場有43座長期露天堆置,其中觀音保障掩埋場垃圾雖有打包處理,但場址鄰海風大、堆置量多,散逸風險仍高;其他掩埋場鄰近河岸,長期露天堆置的垃圾也可能流入海洋。 陳姿蓉指出,垃圾長期留置在掩埋場內,顯示垃圾量逐年成長,後端去化效率不彰,凸顯處理難題,建議地方政府針對高風險掩埋場加強監測與管理,加速廢棄物減量,「比事後淨灘更有用」。 環保局說,觀音保障掩埋場距離海洋約200公尺,垃圾經壓縮包膜、整齊堆疊、覆網和覆土,掩埋場周圍也設圍籬避免垃圾飛散,其他掩埋場也固定巡檢,目前沒有散逸汙染的情況。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