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0日 星期一

健康频道: 众多适婚男女青年遭遇“婚恋困难症” 专家提醒:别勉强自己

健康频道
健康频道 
众多适婚男女青年遭遇"婚恋困难症" 专家提醒:别勉强自己
May 21st 2019, 00:00, by 人民网

"明天就是'520'了,肯定有不少朋友会在微信朋友圈'撒狗粮',我决定明天关闭一天朋友圈,减少'伤害'。"5月19日深夜,单身女孩小馨在朋友圈里写下这样一段文字。本来是对自己单身的自嘲,没想到却迎来一群朋友"怒赞"。"单身也好,不单身也罢,把自己的生活过好,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小馨告诉记者,25岁的自己虽然到了适婚年龄,但自己并不着急,她认为"感情世界应该顺其自然"。

昨日是"520",只因与"我爱你"谐音,不少年轻情侣将其当作节日,买花、吃浪漫大餐、领证……在朋友圈不停"撒狗粮"。然而数据显示,中国单身人口已达到2.4亿。连日来,记者走进单身群体,听他们讲述单身背后的故事。

脱单有点难

5月19日晚,长沙某影城提前举行"520"活动,男女单身青年均可报名参加。活动负责人在微信群内介绍活动规则——在电影院内选择两排座位,将报名参加活动的男女随机分配挨着坐,看是否能擦出火花。电影即将开场,活动负责人宣布——缺了两个男孩子。"影"终人散,参加活动的小岚告诉记者,靠这种活动脱单不可能,但也可以认识更多朋友。

"我平时喜欢跟小姐妹逛街享受美食,'打卡'各种网红店。如果没事,我宁愿下班回家窝在沙发上看视频,可以缓解工作的压力。"用小岚的话说,出去见一个朋友介绍的男孩子,她需要用1个多小时来洗头化妆出门,去了解一个"未知的人",这让她感到疲惫。"我也想脱单,也羡慕别人有甜甜的恋爱,但总感觉脱单这件事情需要运气,也不知道这份运气什么时候能够降临到我头上。"小岚坦承,自己是"颜控",对未来另一半的颜值要求颇高。

28岁的小罗至今仍然没有谈过恋爱,但他觉得自己"没毛病"。"我比较宅,不太爱接触陌生人,平时喜欢动漫和游戏,感觉找个志趣相投的女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小罗认为,爱情会有的,不过需要再等等。

除了个人生活习性的原因,还有一种结构性单身。女白领小伊介绍,如果将单身男女按"质量"各分为四类,编号为A、B、C、D。"A类女孩一般只接受A类男孩,不愿接受B、C、D类男孩;A类男孩则可以在A、B、C、D类女孩中'任性'选择。"小伊认为,"优秀的人普遍单身"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这种结构性单身导致很多优秀的女孩落单。采访中,持有与小伊相同观点的女孩不在少数。而小罗则反对这种观点,他告诉记者,男孩子"条件不好"同样会被女孩家长"拒之门外",因此需要工作更努力。

记者在网络上发布"适婚青年婚恋观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16份。其中,37.5%的被调查者认为找对象"难于上青天",36.11%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困难,但努力也能找到";56.94%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单身的原因是"理想型太完美,不愿意将就",还有不少被调查者认为自己交际圈太小,周围异性少。83.33%的被调查者表示,如果遇不到理想对象,自己愿意等待。

催婚无休止

5月19日下午,尽管天公不作美,一直下着小雨,但烈士公园相亲角仍是园内最热闹的角落。一连串的征婚信息卡被挂在绳子上,旁边则有不少父母认真端详着卡片上的内容,生怕子女错过好姻缘。信息卡上,年龄、身高、学历、工作、资产、父母情况和对另一半的要求被浓缩至百字左右。看到条件符合的,不少父母就认认真真将信息和联系方式记录在小本子上。

"我觉得这种方式很好,几分钟就可以把对方的基本情况了解清楚,感觉还可以就跟家长互换照片看看,然后交换手机号码。"一名女孩的母亲张女士告诉记者,女儿已经32岁,数年前失恋后就一直没有再谈恋爱,这让她感到很焦急。同时,她也要求准女婿要有车有房有高收入,以此获得安全感,这却让不少男孩家长望而却步。

常在相亲角做公益的志愿者盛先生介绍,他周末经常会组织单身男女在人工湖旁的凉亭见面。"还是有一些人通过相亲角成了的。一般来说,这里周末都会有人来,周日下午来的人最多。"盛先生告诉记者,信息卡中也混杂着不少婚介机构的,部分信息真假难辨。

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半数以上的适婚男女青年遭遇过被催婚,"被催"的年龄呈现越来越低的趋势。心理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特聘副教授向燕辉认为,父母催婚之所以出现,"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观念和传统文化习俗影响都是重要原因。"父母与子女对'大'的理解有差异,比如说生活在大城市,男女青年30岁未婚都是常见现象;而家长则认为孩子事业已上正轨,应该谈婚论嫁。此外,对父母而言,当子女到了婚龄还没嫁或娶,会经常受到邻居、亲戚、朋友的'关心',这种'关心'实质上给了父母们很大的社会压力,感觉'女儿没人要'或'儿子没能力娶',这种现象在农村尤为普遍。"向燕辉介绍,中国父母养育子女的使命感与子女本身的自由观冲突,也是无休无止的催婚现象频频出现的一大原因。"帮子女成家立业,是完成为人父母使命感的重要标志,所以父母希望子女能够在适龄时及时成家;而子女往往在成家时考虑更多的是'遇到对的人',而非'为了成家而成家',纵然年龄再大也无所谓。"

我为相亲狂

据珍爱网发布的《2019Q1单身人群调查报告》,当单身现象成为普遍社会问题时,相亲已成为脱单主要方式之一,而不再只是大龄单身男女的选择。调查显示,38%的单身男女首次相亲年龄不足23岁,24%的单身男女为23岁至25岁,四成"95后"已经有了相亲经历,相亲群体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七成单身男女均有相亲经验,其中四成单身男女每年相亲3次,三成单身男女每年相亲5次。

小伊向记者分享了自己的相亲经历。"几个男孩都是父母的朋友介绍的,不去见一面感觉驳了长辈们的面子,但每次去基本上都是失望的。"小伊将相亲的过程戏称为"选妃",由于一直遇不到"真命天子",她就在相亲中努力找寻对方的"槽点",事后再与朋友们分享。"A男全程都在玩手机,明显对我也不感兴趣,没必要再聊下去;B男太过木讷,是个无趣的灵魂,还是算了;C男上来就炫耀自己的车子房子,好像有了这些我就要嫁给他一样……"小伊认为,男孩有趣、幽默、阳光、干净等特质都是"加分项",她的大多数相亲对象败在"无趣"上。

从前慢,一生只爱一个人就够了;如今,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不少人认为相亲就是给他人介绍的速成缘分捧个人场。"不去相亲,怎么知道自己在介绍者眼里是个怎样的人呢?""相亲也不错,认识新朋友,更多选择更多欢笑。"

记者发现,也有部分受访者有着网络相亲上当受骗的经历。今年3月,在长沙工作的小陈在某婚恋网站上缴纳了"线下红娘一对一"的服务费5000元,然后满怀欣喜等待相亲。"该公司就安排我见了3个人,每个人见面基本上就是聊半小时左右,就没有任何后续了,我怀疑这些女孩可能是'托儿'。"小陈觉得该公司并未做到承诺的服务,认为自己上当受骗了。记者发现,有着类似遭遇的男女不在少数。

选择"不将就"

向燕辉认为,婚恋自由带来了"选择过多"的问题。"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并不是面对的选择越多越好。过多的选择反而让人焦虑、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选择,因为总是担心自己没有选择到最好的。"向燕辉介绍,随着经济社会转型,人口流动性大大增强,再加上社交软件的极度便利性,使恋爱关系越来越容易受到各种外在关系的干扰,婚恋的安全感越来越低,"恐婚"也成了不少适婚青年常见的心理现象。

大龄单身是社会问题吗?"大龄单身是不是社会问题,分性别而言——对男性而言,大龄单身是个社会问题,因为大多大龄单身男性,都是被动单下来的,所以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对女性而言,绝大部分大龄单身女性都是主动单下来的,则不算什么社会问题。"向燕辉告诉记者,客观来讲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理想生活方式的自由,如果有人想要单着,只要不妨碍他人其实也无可厚非。

"如果站在中国传统文化或传统习俗的角度来看,婚姻可能就是一道'必答题'。但是毫无疑问,随着社会发展,可能会有更多的人打破传统习俗,选择单身生活。对于'任务式结婚',我认为宁可让自己快乐地单着,也不要勉强自己。你不可能在另外一个人面前勉强自己一辈子。"向燕辉建议广大单身男女,婚恋中不妨坚持"不将就"的基本原则。

"这种'不将就原则',应该是建立在客观评价自我及他人的基础之上。如果自己的婚恋观本身有问题,而谈'不将就',就可能永远单下去。绝对的'不将就'原则是一种偏激的交往观,因为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完美匹配的恋人在等着,现实中的很多模范恋人或夫妻都是经历过时间磨合之后的结果。所以这种'不将就'应该指基本价值观、人生追求等方面上的,而不是在所有的细节上都追求'不将就'。"向燕辉说。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小馨、小岚、小罗、小伊、小陈均为化名)(记者 刘琦 实习生 陈红)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By using Blogtrottr, you agree to our policies, terms and condition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