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时效性当然重要,但不应该为了时效性而牺牲真实性,失去了对后一基础的保障,对前者的追求就成了本末倒置。
20日早上,多家网站推送的《据新华社最新消息,中美贸易战停火!止战!》一文引发广泛关注。随后,新华社官方微信正式辟谣:"经查,此消息为新华社2018年5月20日所发旧稿,非新华社今日所发。"还强调"对盗用新华社名义发布虚假新闻的行为,我们予以谴责,并保留依法追究其责任的权利"。
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的关注度无需赘言,也是绝对重要的大新闻。对于其进展,各网络平台呈紧跟态势很正常。但是,如此集体闹乌龙,也暴露了不少问题。一家网站"失察"或者"偏听偏信"尚可理解,可多家一起"掉链子",不禁让人疑问:正常的信息审核机制哪去了?
事实上,这些年的乌龙新闻事件不少见,多家网络平台集体"中招",也不是第一次出现。一些案例中,可能确实不乏一些客观原因,但作为一种事实,网络平台推送乌龙新闻,且还是多家同时踏入"同一条河流",无论如何,都是公信力自伤。对于其原因和疏漏,有必要反思。
2017年6月开始实施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明确要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健全信息发布审核、公共信息巡查、应急处置等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这类抢发式乌龙新闻,无疑为一些网站不完善的信息发布审核机制提出了警示。
新闻推送的速度,是新闻发布以秒计时代各家网站竞争最直观的评价标准。正是在这种标准之下,一些网站可能为了片面追求抢发和效率,而对必要的信息审核程序进行压缩。由此也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越是重要的新闻,越要抢发,闹乌龙的概率也越大,造成的后果和影响也越严重。这次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新闻时效性当然重要,但不应该为了时效性而牺牲真实性,失去了对后一基础的保障,对前者的追求就成了本末倒置。特别是在当前信息过载的时代,各类信息泥沙俱下,各类资讯平台更应该做好新闻真实性的"压舱石",帮助民众看真相、辨是非,而不是竞相加入不辨真假的抢发大军中。虽然说谣言止于智者,但如此多平台同时推送的架势,哪怕是十足的假新闻,也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制造一种视障作用,加剧对公众的误导和迷惑性。这也是为何每次类似乌龙操作后,就连一些"大咖"也容易中招的原因所在。
对资讯平台来说,责任意识不容缺失。新闻抢发可以,但作为平台不能只有推送而没有审核。以往的教训一再让人警醒——信息审核的责任和程序,不该省也不能省。
每一次推送、抢发都是对平台公信力的验证。珍视自身的公信力,就应该慎重对待每一次推送和转发。如此,我们的公共信息环境,才会健康、有序。
□倪明(媒体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