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2日 星期三

上海频道: 传承中展现新风格 花鼓戏《河西村的故事》在沪上演

上海频道
上海频道 
传承中展现新风格 花鼓戏《河西村的故事》在沪上演
May 23rd 2019, 00:00, by 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5月23日电 5月21日、22日晚,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演出剧目——荆州《河西村的故事》(以下简称《河》剧)在上海大宁剧院浓情上演。演出现场座无虚席,掌声如潮。

该剧由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和湖北省艺术研究院联合创作。故事放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徐徐展开,以"新农村、新农民、新风貌"为主题,围绕江汉平原农村虾稻产业发展这条主线,戏剧化地展现了两个家庭、两代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和人生故事,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变化。

风格清新,灵动简约使人耳目一新

该剧艺术风格清新而抒情,灵动简约使人耳目一新,传承中展现新风格。舞台呈现非常新颖,舞台灯光和舞台设计富有想象力。光影的透,光影的反射感,配以演员的轻歌曼舞,呈现出薄暮如烟、水光潋滟、渔舟唱晚、充满诗情画意的江汉水乡田园风光图。

与当下格外追求舞台艺术效果不同的是,这部戏是从人物出发,在戏中写人,把人写得很活,把戏写得很足。比如荷花婶贯穿全剧的道具是"鞋",始终在纳鞋底,王老五贯穿全剧的道具是"渔网"。鞋代表着荷花婶艰难曲折的爱情,渔网则代表着王老五发家致富的艰辛之路。

更大的创新在于歌队的设置。12名女子组成的歌队,歌声柔美,舞姿悦目,为戏剧增添了一抹浪漫诗意。12个女子的道具运用了"槐花""辫子""围巾""鲜花"。道具的作用和运用,别具一格。"槐花""辫子""围巾"这些道具不仅参与叙事抒情,而且起到了烘托气氛、置换场景、推动剧情的作用。比如"槐花"一会儿聚拢为大槐树,一会儿又分散成一片树林,既美轮美奂又简洁空灵,增加了舞台多层空间的灵活运用,既是角色的完美融合,也是时空的变化载体,与剧情的内容节奏、情感起伏有机相融,呈现出荆州艺术在传承创新中的独特面貌。

融汇创新,凸显地域特色和剧种特色

该剧音乐美妙动听,中西合璧奏响田园牧歌。作曲既尊重了花鼓戏的音乐传统,又在传承中大胆创新,大量使用西洋乐器,融合多种音乐形式。像"皇帝不急太监急""哎哟哟……搞拐哒,两家的大人不对光""这一对活宝搞得什么鬼""且行且惜,无问西东"这类通过花鼓戏语调来处理的唱腔和道白,既富有时代气息,又情趣盎然,体现出荆州字少腔多,悠扬婉转的特点。这种轻松幽默又富喜剧风格的表演,能满足各个年龄层次的观众的审美喜好!

整台戏听起来曲调丰富,旋律多样、悠扬婉转,千回百转流畅轻快鲜明,民歌小调的运用富有江汉平原水乡人民在田间地头劳作时创作的渔鼓歌、采莲船、薅草歌的韵味。要知道,歌剧《洪湖赤卫队》的音乐便是采用荆州曲调改创而成,流传久远,家喻户晓。总得来说,整部戏乡土味浓郁,地域特色鲜明。

雅俗共赏,上得剧场进得广场

戏剧的生命,在于演出,在于城乡适合,群众共享。既能在城市演出,又能在乡村演出。该剧自2018年登上舞台以来,在全国巡演达50场,在江汉平原城镇村庄演出达20余场,在演出过程不断听取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三易其稿,导演进行了二度、三度编排,不断进行打磨提升。

该剧在孝感市大悟县人民广场演出当晚,气温骤降,寒风刺骨,冬雨霏霏,热情的当地群众冒雨在露天广场观着演出。 尽管演出舞台四面通风,环境艰苦,但演职人员热情似火,不畏严寒,国家一级演员胡新中为达到演出效果,不畏严寒,穿着背心上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潜江赵脑村演出时,村民毛爱林说:"我也是通过养虾致富的普通农民,作为一名赵脑村人,看到我们平时的生活场景被搬上舞台,我觉得这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所以一定要去捧场"。

《河西村的故事》截取当代水乡生活,重点截取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年河西"这个横断面,展现了中国近三四十年的社会生活、农村面貌,尤其是人的文化素质、精神面貌、生存环境、生活状况以及婚姻爱情等,以小人物折射大时代,风云激荡,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巨变。

专家点评

徐晓钟(中国戏剧教育家、话剧导演艺术家):

《河西村的故事》蕴含思索人生与人性美,具有极强的时代感与青春气息!整个演出的语言、唱词具有性格化、人情化,通俗、幽默、亲切,富有浓郁的泥土气息,能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着关怀人物的心灵和命运,又给观众欣赏民间歌舞美质的愉悦!这是我们戏曲艺术表演的一贯追求。

仲呈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河西村的故事》令人眼前为之一亮,是当今舞台上的戏曲剧目里风格化程度较高的戏,具有鲜明的美学体征,符合荆州的审美优势,艺术肌体让人看着很舒服。鲜明的喜剧风格和浓郁的花鼓戏味,使得它的风格化程度和喜剧色彩交融到一起,通体是和谐而成功的。

崔伟(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成员、秘书长):

《河西村的故事》秉承了曹禺先生精神,立足于现实生活,立足于潜江的变化和荆州的变化,有独特的面貌、独特的风格、独特的表现的舞台艺术作品。基调是绿色、青翠的,鲜活、青春的。无场次的戏剧结构,多重时空交叠,意识流的呈现,平行蒙太奇等手法的大胆借用,体现了导演的创新理念和对舞台把握的游刃有余。

观众评价

湖南长沙观众王丽娜在接受采访时说:"这台戏的故事就好像在讲述我们自己,仿佛就是我们当年曾经经历过,快乐过,伤心过的往事,让我们想起很多,也收获很多,戏好听又好看,真是过瘾!"

北京观众罗刚表示他最爱吃的就是潜江小龙虾,观看此次演出仿佛让他嗅到虾香,他说:"潜江的地方花鼓戏来京城讲述小龙虾的故事,实在妙趣横生,惊艳无比"。

北京观众陈女士说:"剧中鲜明的人物性格是一大亮点,既有时代的烙印,又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贴合时代背景的人物角色,令我产生强烈的代入感,有血有肉有看点,不是一幅空架子"。

剧中主演傅潜芬刚生完孩子不久,就踏入了排练场。如今她依然在妈妈和演员的身份中无缝切换,每天在哪里演出,就把孩子带到哪里:"没办法,平时我是边排练边带孩子,但是一上台,我就马上把自己清空,把每一场都当作第一次登台。"

为了让故事更贴近生活,该剧编剧、国家一级编剧周慧数次来到潜江乡村地头采风,在了解到赵脑村经历40年依靠虾稻产业从人人嫌弃的"水袋子"变成如今的"金袋子"、我国乡村振兴的样板村。农村的新面貌、新农民的自信,让他想起"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样一句俗语。当他来到华山公司参观时,看到墙上挂着一幅女博士的照片。"当时我就下决定,要把这个女博士写进我的剧里,我要写一部不一样的有关改革开放的剧。"就这样,一部属于江汉平原人民的精品好戏诞生了。(韩庆、田晓隐、金鑫)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By using Blogtrottr, you agree to our policies, terms and condition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