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海洋生態豐富,如何善待並善用這些資源,是決定我們能否成為名副其實海洋國家的關鍵。這次繽紛版交換故事見面會,大動作移師到綠島,邀請島上潛水教練俞明宏、保育前鋒侯政廉、魚類專家陳正虔,以及台灣首位水下鯨豚攝影師金磊,四位共聚一堂,聊聊他們的海洋願景。
對海洋的關懷,從認識開始
親海是建立關係的第一步,因此見面會初始,便邀請與談人分享自己如何與海結緣。
俞明宏談及父親是傳統延繩釣漁民,全家可說是靠大海哺育的,這段淵源使得他在取得技術潛水員證照後,在執行水下檢驗、探測與救難任務之餘,最常做的就是「打魚」。回憶那段時光,他認為自己其實是透過「殺戮」來認識海洋生物;然而,一次魚槍誤擊,射中他手心,使他驚覺一直以來動物們承受何等皮開肉綻之苦,下定決心改變。「成為潛水教練之後,我才真正愛上海洋。」俞明宏相信老天爺讓他經歷多次驚險意外,卻始終沒有丟了性命,應是希望他有所回饋。如今他深耕潛水教育多年,引導無數學生親近海洋,更在去年中寮港遭受重油汙染時挺身而出,喚醒大眾對海域的重視。
這樣的熱情啟發了侯政廉,他感性地說:「是俞教練感動了我,讓我覺得就算只有一個人,還是必須堅持做正向的事,改變這座島嶼的環境。」熟悉水性的侯政廉,高一就取得救生員資格,退伍那年考取潛水員證照,從此每年都會前往綠島潛水。「生命中輝煌美好的時光、低潮挫敗的日子,我都是在海裡度過的。」侯政廉最終選擇定居下來,並常常舉辦淨灘淨海、生態解說、陸蟹保護等活動,透過實際行動落實對島嶼的愛。
「我與海洋的結緣來自一場美麗的誤會。受到美國影集《海灘遊俠》影響,我以為海洋等於陽光、沙灘、比基尼。」陳正虔玩笑道。鑽研珊瑚礁魚類的他,從大學時期就喜歡跑野外,開始做魚類研究後,發現當時的台灣民風純樸,沙灘上幾乎沒有比基尼辣妹可以欣賞,於是全心投入學術工作。十幾年前,多數浮潛業者對海洋教育尚薄弱時,他便與俞明宏展開合作,以石朗潛水區常見魚種為主題,設計一款防水魚類圖鑑,想讓舟車勞頓前來的客人,不只是認識一種魚的俗名,還帶一點正確知識離開。
金磊亦在大學時期跑野外,當時拍攝對象多元,從陸上爬的到水裡游的都有,但真正決定以鯨豚為主題,是在花蓮服兵役期間接觸了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他起初擔任解說員跟著賞鯨船常態性出海,而後過著「逐鯨豚而居」的日子,全世界走透透,至今累積了十多年的拍攝經驗。除了將國外所學帶回台灣,金磊也盡可能空出每年六到八月留在花蓮,「這塊海域是最初也是最終的目的。」為台灣東海岸鯨豚留下紀錄雖然不易,卻是他最不想放棄的一塊。
從自身出發,啟動改變的契機
台灣是個海島,理論上人人都有機會親近海洋,到底是從哪個環節開始,令人們對湛藍不再有想像,或想像局限於「海鮮」與「危險」呢?
在學校教書的陳正虔發現,所有美好的事物,大約都是在教育階段被扼殺的;就像當美學成了考試項目,帶給學生的只有反感,海洋教育亦然。如果體制不做出改變,這會是一個無解的惡性循環。身在大環境之中,他能做的只有盡可能地燃起學生們僅存的熱情,「改變他們,讓他們至少不要成為破壞海洋的元凶。」
陳正虔的心願聽來消極,但若回顧去年的油汙事件,便能感受其中積極意義。2017年三月,某船舶趁通過綠島時偷排放廢油,等居民們發現,黏稠重油已漫布在綠島燈塔至中寮港之間,不但侵害潮間帶動物棲息空間,更在吸附不同物質後漸漸下沉,覆蓋於海床與珊瑚礁上,破壞生態系統。所幸,俞明宏與侯政廉再再透過社群媒體發聲,匯集從地方到中央的力量,在短時間內完成一定程度的環境修復。
不過,在這期間島上還有另一種聲音,認為油汙染每隔幾年就會發生,觀光季即將來臨,希望負面新聞能少一些。這樣的考量固然實際,但若抱持「算了」的想法也可能導致事件一再發生。在眾人努力之下,現行《海汙法》對於排放廢油的船隻最高僅開罰一百五十萬元,未來國家政策已確定罰鍰上限將提高,有望修法至新台幣三億元,並可連續開罰,讓船舶業者了解海域生態已受到重視,不得任意破壞。
有感教育的重要,直到現在金磊還是會上賞鯨船導覽解說,畢竟海洋教育如果連最基本的「認識」都做不到,大眾與海洋之間的距離只會愈來愈遠。也因此,即便花蓮外海拍攝鯨豚不易,除了固定棲息的海豚之外,中、大型鯨多屬路過,一年當中相遇的次數屈指可數,他仍堅定地持續做紀錄。「不適合不代表不需要做。」這些鯨豚都是會在台灣周遭海域出現的物種,即便要花上更長的時間去等待,也應該努力讓大家知道牠們的故事。
曲高易和寡,進行海洋文化教育的同時,該如何在迎合大眾口味、取得媒體目光,與生態平衡間做取捨?四位與談人將在下回娓娓道來,請繼續關注明日繽紛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