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9日 星期日

娱乐频道: 从《流浪地球》到《阿拉姜色》,走向世界的中国电影

娱乐频道
娱乐新闻 
从《流浪地球》到《阿拉姜色》,走向世界的中国电影
May 20th 2019, 00:00, by 人民网

近年来,中国电影票房不断攀升、中国影片在各大国际电影节频传佳音,中国电影市场向世界展示了巨大的消费潜力和发展空间。伴随不同类型电影所具有的特点和发展情况,中国电影在面对来自世界电影严峻挑战的时刻,正在寻求适合自己的道路和能够引发"世界共鸣"的电影语言。

如镜像般映射出国家发展和时代变迁的中国电影之路上,中国电影新生力量日渐丰满自己的羽翼,用兼具艺术和商业的电影语言引发世界关注,从"新"出发,用心打磨作品的中国青年电影人用才华拓宽国产电影类型创作边界的同时,也用日益增长的票房成绩和良好口碑印证他们的电影初心。

正在进行的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从华人影星巩俐在首映红毯上备受瞩目的身姿,到导演刁亦男的影片《南方车站的聚会》入围主竞赛单元,导演祖峰首部处女作《六欲天》入围"一种关注"单元,青年导演顾晓刚的长片处女作《春江水暖》作为第58届影评人周闭幕影片亮相,无一不展示了中国电影及影人在世界电影中愈发华彩绽放。由中国电影基金会—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携手看电影国际共同举办的"中国放映·未来"青年电影长片展映活动,为戛纳再添一抹中国红。5月16、17两日的长片展映活动里,两部优秀中国影片与欧洲观众见面,它们分别是:导演松太加执导的极具民族特色的影片《阿拉姜色》和青年导演郭帆执导的中国科幻巨制《流浪地球》。

法国时间5月16日,在戛纳电影宫Riviera 1展映的中国影片《阿拉姜色》,其从微观写实角度透视信仰、生死与家庭内在联系。影片由松太加执导,容中尔甲、尼玛颂宋、赛却加主演,讲述了年轻的母亲患病,丈夫与儿子陪她踏上了为前夫尽遗愿的拉萨之旅的故事。《阿拉姜色》里,民族特色、宗教信仰只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松太加看重的是这个重组家庭的情感纽带,刻画的是一颗颗脆弱敏感而又细碎温润的人心。

"我想表达人的复杂性,这个故事是一个继父接纳孩子、现任谅解前任的过程,也是一个'男人变成男人'的过程。"这部充满人性温度的影片在戛纳展映结束后收获观众热烈掌声,与以往藏族题材影片明亮的色调和精致的构图不同,《阿拉姜色》的镜头更显质朴深沉,风景反主为客,人物状态和情感成为镜头捕捉的焦点。

这部颇具中国民族特色的影片预料之外的感动了欧洲观众,其中对于藏族文化、价值观的探讨引发了他们很大的兴趣,有观众认为"影片用一个简单的故事表达出动人而深邃的情感";有观众觉得这是一部"典型的公路片",影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梦想的冲突、和解和达成,通过导演细腻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跨越不同文化屏障的感动;有观众觉得"故事从以女主为主转换为以男主为主十分巧妙;甚至有观众为故事情节现场落泪。

法国时间5月17日晚,在戛纳Olympia8厅举行了电影《流浪地球》展映活动,这也是《流浪地球》在国内收获47亿票房之后首度与法国观众见面。影片根据中国著名作家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由郭帆执导,吴京特别出演,屈楚萧、李光洁、吴孟达、赵今麦领衔主演,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而面对绝境,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人类新家园的故事。该片不仅成为春节档当之无愧的焦点,影片所展现的科幻力量也让中国科幻元年就此起航。

展映当晚,本片导演郭帆来到现场与观众进行映后交流活动,参加展映的观众对影片展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从影片的拍摄、制作到中国电影的工业化进程等方面对郭帆导演提问。来自英国的留学生针对"导演从拍摄叙事风格、独立风格影片到拍摄《流浪地球》这样的科幻题材并成功制造震撼效果,是转型还是其他",郭导表示:"拍摄科幻电影的动因源于他自幼喜爱科幻电影,他的首部影片《李献计历险记》已经包含科幻元素,之后有机会做科幻电影便义无反顾的投入其中,我做导演很大部分原因是要做科幻电影;其次是14年拍完《同桌的你》,受电影局派遣去好莱坞学习,电影局希望通过学习让青年导演看到中国电影工业和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差距,我们也确实看到了这之间的差距。一同前往的几个导演之后不约而同做了同样的选择:尽己所能为中国电影工业出力。比如宁浩导演《疯狂的外星人》,陈思成导演《唐人街探案》,路阳导演《刺杀小说家》,肖央导演《天气预爆》都是如此。电影工业化说白了是一种电影拍摄工具,当下中国缺少相对成熟的'工具',当我们工具不足,想象力就无法更好的呈现,科幻片和奇效片其实是对影视工业化推进非常有力的类型。"

有观众对于如何通过3000万欧元制作成本打造《流浪地球》,导演如何看待国内电影工业化水准,以及导演未来拍摄计划会侧重的影片类型颇感兴趣,郭导表示:"如果按照好莱坞中上游水准作为标准,我们当前的拍摄制作差距大概是25—30年,特效差距稍微短一些,大概15年左右。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会制作和科幻有关的电影,而拍摄《流浪地球》让我感受到了从拍摄到制作特效方面中国和好莱坞的差距,道阻且长,我们会继续追赶。而完成《流浪地球》的7000人团队4年来日夜兼程的努力正是影片能够在3000万欧元制作成本基础上得以展现震撼效果的原因。"

现场有来自美国的留学生为影片展现的热血和特效感动,对于导演从执导第一部影片到《流浪地球》遇到最深的挑战和困难十分关心,对此,郭导回答:"拍摄电影最难的是信任,包括《流浪地球》,为什么合作现在的团队,是在4年时间里通过阶段性成绩来达成信任的。《流浪地球》从一开始的2个人到最后字幕里的7000人,不仅是大家对我的信任也是我对团队的信任。从一开始的不信任到彼此包容信任。整个过程像电影《流浪地球》本身,这是很艰难的部分。"同为青年电影人,他也分享了自己作为导演的心路历程:"在一些关键节点会自我怀疑,《流浪地球》在快上映时还会有小的剪辑修改,当时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经常人生三问'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干什么',虽然达成信任的过程是艰难的,但结果却是幸福的。"幽默感十足的分享让还在电影学习过程中的青年人颇受鼓舞。

现场来自欧洲和美国的观众表示,《流浪地球》是一部非常值得被更多人看到的影片,虽然通过Netflix达成全球多个国家的网络播放,但实际影片更适合在大荧幕和院线上映,比如在欧洲上映也会取得很好的成绩和口碑,对此,郭导表示:"中国的科幻类型电影正在逐渐建立的过程中,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科幻影片,我们在这个领域尝试做落地和文化结合,很多青年导演都在做类似的事情。目前《流浪地球》院线上映已经覆盖中国大陆,北美,韩国,新西兰和澳大利亚,随着Netflix协议的签订,网络部分可以上线190多个国家和地区。"面对观众的呼声,郭导对于影片当下的发行状况也表示了遗憾,他觉得通过《流浪地球》可以得到更多发行方面的经验,以后在发行端要制定更为详尽的规划,这次比较遗憾的是这部分此前没有进行太多的规划,以至于很多观众与《流浪地球》在影院中失之交臂。

现场一位来自法国的观众在观影后对《流浪地球》给予很高的评价,觉得非常惊喜,对于中国能够拍摄这样一部高水准的科幻电影表示赞许,同时很遗憾《流浪地球》在法国甚至欧洲没能够进行更具规模的推广,"这是一部很棒的影片,应该被更多欧洲观众看到,绝对会让欧洲观众对当前中国电影的水准改观"。

最后,郭帆导演用自己拍摄《流浪地球》的亲身体验分享给大家:中国电影当下最亟待解决的并非建立宏大的世界观,而是电影工业化进程,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工业化体系,寻找自己"顺手的工具",而非套用好莱坞成熟工业体系,那也许并不适合中国电影未来。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By using Blogtrottr, you agree to our policies, terms and condition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