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7日 星期五

体育频道: 上海体院冠军思政课在黄浦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讲

体育频道
体育新闻 
上海体院冠军思政课在黄浦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讲
May 18th 2019, 00:00, by 人民网

5月18日,上海体育学院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政展示课。这次的课堂不是教室甚至不是在校园里,而是在国际博物馆日被授予黄浦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国际乒联博物馆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来上课的学生除了上海体育学院的大学生还有黄浦区三所学校的中学生。在课堂行进过程中,不少来馆参观的市民也一起参与到了这场"很燃"的冠军思政课中。上海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代表们被授予中国乒乓球博物馆荣誉讲解员聘书,将以此次授课为起点,探索馆课融合的思政课教学模式。

沉浸式的体验 行进中的课堂

拥有12000余件国内外珍贵藏品的乒博馆,将乒乓文化的历史底蕴融于现代展陈艺术之中,充分展现了国乒的奋进之路和精神内涵,赋予思政课独一无二的时空形式。在乒博馆内这节"行进的课堂"上,担任讲解的不只是馆里的普通讲解员,还有来自上海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教师。他们在不同的展区,围绕《国球与中国智慧》、《国球与中国精神》、《国球与中国道路》、《国球与中国外交》、《国球与中国制造》等主题,带领学生与国乒不懈攀登的冠军之路同行。结合馆内的历史文物和珍贵藏品,这种项链式的讲解授课给学生们送上了一堂情景交融的思政课。

教学场景的转换是上海体育学院思政课教学的一大亮点,学校将教学场景设置在中西文化交汇、历史底蕴深厚的国际乒联博物馆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使教学融入历史与文化殿堂,用一代代优秀运动员接续奋斗的青春故事感染和激励学生,使学生在沉浸式教学场景中产生了共情与共鸣。

解密冠军之路 领悟"冠军"精神

在馆课融合的教学中,参观只是这堂思政课的一部分,学生们在观看藏品和聆听讲解之后来到乒博馆"冠军堂",等待他们的是中国乒乓球队的冠军教练、中国乒乓球学院的教师陈彬。陈彬曾是奥运冠军、大满贯得主丁宁的主管教练。近四十年的执教生涯,使他对"国乒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形成了独到的感受。在上海体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马焕对体育精神的理论解读后,陈彬教练结合自己在国家队的训练和大赛经历,向台下的学生们解读中国乒乓球长盛不衰的"奥秘",讲述奥运冠军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奋斗故事。中国乒乓球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荣誉感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学生。课上,丁宁也发来了视频,在她看来,每一个世界冠军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她们的背后站着一个强大的祖国和一大批默默奉献、无私付出的人们。她鼓励同学们"在追梦的道路上敢于挑战,不惧困难,为国家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冠军思政课是上海体育学院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一次主动创新,是对原"国球思政课"的一次深化拓展。目前,上海体育学院已经建立了由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知名运动员、教练员所组成的教学协同创新团队,以点带面地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今后,"冠军思政课"将成为上海体育学院每一级新生和毕业生的"必修课",使学生在这样的思政课中由学习的"参与者"向体育精神的"传播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转变。

大中小幼共同受益 体育德育一体贯通

立足乒博馆这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体育学院将在上海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的引领下,把国球文化传播与开门办思政有机结合,坚持"聚焦价值引领、加强一体贯通、注重守正创新"的思路,深化区校联动和校社协同,汇聚来自兄弟院校和中小学的优秀思政课教师,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开发体育德育资源,积极融入上海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建设进程,立足黄浦、辐射上海,在乒博馆这一体育文化地标上打造体育思政课的建设高地,集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育人合力。

上海体育学院党委书记李崟表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是感召青年、激励青年和引领青年的重要精神力量,一大批在奥运会等国际赛场上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运动健儿成为青年成长的榜样。上海体育学院冠军思政课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用青少年喜爱和接受的方式,把"讲体育"与"讲德育"结合起来,把"讲道理"与"讲故事"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沉浸中领悟,在领悟中感动,在感动中不断激发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切实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有效性。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By using Blogtrottr, you agree to our policies, terms and condition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