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9日 星期日

知识产权: 不能把“商业维权”与“版权流氓”划等号

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 
不能把"商业维权"与"版权流氓"划等号
May 20th 2019, 00:00, by 人民网

近期公众关注的热点事件,除了视觉中国与黑洞照片,还有那位在奔驰汽车引擎盖上哭泣的女士。其实两件事情都在说明一种现象,即维权难,说其过程"凄惨"也不为过。和汽车等有形财产相比,知识产权等无形财产的维权难度更大。因为不论是权属、侵权行为或者涉案知识产权的价值,权利人提交证据都更加困难。这也是为什么,在知识产权维权实务中长期存在着"举证难度大、侵权成本低、赔偿数额低、维权成本高"的说法。

正是考虑到知识产权维权的难度,为节省维权成本,提高维权效率,在某些侵权事实较为清晰的领域,"商业维权""维权公司"等模式逐渐出现并得到用户欢迎。尽管"商业维权" "维权公司"或者某些专职律师事务所的具体运作模式各异,但其核心要义均在于,接受权利人委托或授权,通过集中诉讼对版权、商标权等开展维权。在此过程中,权利人与代理方通过签订代理合同,约定诉讼风险、收益等权利义务,并由维权代理人负责诉讼活动以取得实际经济收益。

可以看出,"商业维权"模式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有利于发挥其专业优势、降低权利人的维权成本,也能够促进整个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氛围的形成。笔者试图说明的一个事实是,"维权因侵权而生,先有侵权才有维权"。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怎样的维权方式才是合法、合理的?或者说,"商业维权"模式是否合法、是否具有道德可责性?

知识产权司法实务中,对于权利人来讲,其至少需要证明下述事实:其有权对涉案知识产权主张权利、被告确已实施涉案侵权行为、涉案知识产权的价值以及被控侵权行为给其带来的损失等。一旦该等证据链条得以建立,被告则必须对其实施的侵权行为承担侵权责任,而不论原告是权利人或者是代理人。

如果一切正常,"商业维权"行为是无可指责的。然而,市场是逐利的,尤其是在各种法律规范和职业伦理还不配套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出现假借保护权利之名、行敲诈勒索之实的权利滥用等行为。例如,将未获得授权或者已经进入公有领域的版权拿来维权,这种行为很显然是不能得到法律支持的。视觉中国公司的"维权"行为之所引发舆论抨击、产生公愤,根本原因在于企业把公共领域的作品据为己有,并以"权利人"身份进行大量诉讼,迫使使用这些作品的人就范,向它付费购买其本不具有权利的作品使用权。

正是由于业界存在个别投机钻营行为,存在假借保护权利之名、行敲诈勒索之实和权利滥用的现象,致使"商业维权"行为在公众眼里产生了不良观感,一些激进的言论甚至把"商业维权"与"法律流氓"划上等号,这是有失偏颇。从字面上解释,"流氓"原指无业游民,现在多指不务正业、为非作歹的人。而"商业维权"是"以专业能力服务权利人维护自身利益",正是这种商业行为的出现,为许多当事人解决了时间精力有限、对法条和程序了解不足等难题,促成了大量纠纷案件的司法裁决。

不可否认,"商业维权"在维权实务中确有不规范之处,例如圈里众所周知的"权利瑕疵""打包销售许可"等现象,这些行为有待于业界加强自律,有待于社会公众强化监督,也有待于法院明察秋毫、予以驳斥。但却不能因此简单粗暴地下结论,全盘否定"商业维权"行为的现实作用和社会价值。

总体来讲,对于他人享有著作权的作品,不论是原始权利人还是代理维权的商业主体,社会公众都应该予以尊重。这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规定,也是我们鼓励原创、激励创新的现实需求。在某种程度上讲,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强调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摒弃各种"拿来主义"的落后行为,真正树立起尊重原创的意识。因此,对于"商业维权"等行为还不能贸然帖上"版权流氓"的标签。(北京安杰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 陈志兴)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By using Blogtrottr, you agree to our policies, terms and condition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